《表1 我国部分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局面》

《表1 我国部分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局面》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转型与规范条件下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与治理》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相关行业协会公布信息整理。

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衣、食、住、行”产品供给满足不了城乡居民需求,自然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困扰,从这个意义上讲,产能过剩是中国“富起来”后得到一种“富贵病”。回顾产能过剩演变进程,有四次比较大的矛盾凸显期: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运行开始出现局部的产能过剩,主要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长期被压抑的市场经济活力“井喷式”爆发,由于部分领域市场主体投资缺乏理性,导致短期内项目一哄而上,产生局部产能过剩;第二次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陷入经济萧条、消费低迷的商业周期低谷,并产生大范围的产能过剩危机;第三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家实施“四万亿计划”刺激投资,虽然短期内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大举投资拉动的钢筋、水泥等上游产业过后形成了产能过剩;第四次是当前供需矛盾总体平衡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即随着产业投资扩张、消费需求的释放,供给侧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协调,我国经济领域形成的供给能力相对市场现有需求结构开始逐渐饱和,越来越多的领域出现轻度产能过剩或产能过剩。从国家发改委监测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国不少工业领域处于过剩状态(见表1),且列入国家重点调控目录的产能利用率约为70%左右,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的边界。在中央的屡次调控下,目前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有较大的提升,但仍然低至73%、74.1%、72%、71.9%和75%,明显低于国际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等增长乏力对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引致需求明显下降。从长期看,我国面临的产能过剩压力比较大,不仅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光伏、多晶硅、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存有产能过剩隐忧,若不从深层次加快破解产能过剩困境,将过度消耗大量宝贵的资金,严重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正常发挥,形成巨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会引发更大范围的金融风险,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导致企业“倒闭潮”的出现。这是中央高度重视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