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PAC理论三种自我状态的具体表现》

《表1 PAC理论三种自我状态的具体表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PAC理论的图书馆员与读者沟通模式探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PAC理论,又叫人格结构分析理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沟通分析理论和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等,196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艾瑞克·柏恩(Eric Berne)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最早提出此概念,它是一种帮助人们正确进行人际沟通的新型工具。我国对PAC理论的研究是从近20年前开始的[2]。在柏恩看来,个体的人格是由“父母状态”(Parent state,即“P”)、“成人状态”(A-dult state,即“A”)和“儿童状态”(Child state,即“C”)等3种自我心理状态构成的,每个人身上潜存三种状态,构成人的多重天性,这就是人格结构的PAC理论。这3种自我状态的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