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数字素养教育鸿沟(以Digcomp 2.1版为例)》

《表1 数字素养教育鸿沟(以Digcomp 2.1版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超越“数字鸿沟”:发展具有社会包容性的数字素养教育》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即使在今天,传播学研究领域也少见关于“半个世纪以来的阅读鸿沟”的研究文献,不仅是技术中心主义的反映,更是对社会中具有“霸权主义”特征的、被看作更有价值的主流人群迅速使用新技术的推崇,实质上反映了一种不平等。有学者曾分析了1204篇从1989年至2012年发表在大陆四个主流期刊上有关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文章,发现“发展”“阶层”以及“性别”仍然是被忽略的、被边缘化的议题(22)。作者之一邱林川曾经也相信“有无”的数字鸿沟,但在其研究实践中,发现了“信息中下阶层(information have-less)”概念。这一概念泛指在信息社会分层结构里介于“信息拥有者”(haves)和“信息缺乏者”(have-nots)之间的各种人群,如近3亿的流动工人就属于“拥有者”(haves)和“未拥有者”(have-nots)之间的人群。“平民化的结果是网吧令互联网变得更有中下阶层的草根特色,令精英独享的手机服务派生出山寨机、小灵通、预付卡等意想不到的中低端产品和服务。其社会功能也在不同语境中变得不同。其中有短信写手、网游代练和各种灰领劳工,有低端产品和服务的商贩,也有在地公民记者、网络视频“播客”等(23)。这就提出了数字素养教育的多样性问题。多样性问题的实质是在拷问我们,是要以人为中心的信息阶层的素养教育,还是要以技术为中心的、以满足主流人群需求的素养教育。当然,这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选择,只是提示我们,要有针对不同人群的数字素养教育。只有一种统一的数字素养教育,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平等或社会排斥。我们正是在这个框架下看到数字素养教育的鸿沟,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