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No.1与No.2镍基WC涂层EDS面扫描成分分析》

《表3 No.1与No.2镍基WC涂层EDS面扫描成分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超高速激光熔覆镍基WC涂层的显微结构与耐磨性能》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mass fraction/%)

No.1与No.2镍基WC涂层断面BSE像和过渡区元素EDS分析如图3所示。由图3a可知,No.1涂层厚度为280μm,涂层均匀致密,无孔隙、裂纹等缺陷,WC颗粒分布较为均匀。图3c表明,No.2涂层厚度为850μm,涂层熔深、熔宽都更大,WC颗粒分布不均匀,且存在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孔隙,析出较多碳化物。文献[9,10]指出,均匀分布的WC颗粒有利于提高涂层的耐磨性能并降低涂层开裂倾向。对涂层主要元素Fe、Ni、Cu元素进行EDS线扫描显示,No.1中涂层与45钢基体的元素过渡区为5μm (图3b),而No.2的元素过渡区达60μm (图3d),为超高速激光熔覆试样(No.1)的12倍。元素过渡区越小,表明基体在熔覆过程中熔化越少。这是由于低速激光熔覆中激光能量更多作用于基体,且线速度更低,基体熔化量更多,使得涂层稀释率增大。No.1与No.2镍基WC涂层断面EDS面扫描成分分析如表3所示。No.1的扫描面积为0.5 mm2,No.2的扫描面积为0.8 mm2。No.2的镍基WC涂层相较于No.1,涂层中基体元素Fe含量(质量分数,%,下同)由1.51上升至28.31,W含量则由42.49降低至34.84,Si、Ni、Cu、Sr的质量分数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No.2的镍基WC涂层受到了基体较为严重的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