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00—2015年度土地承载压力的测算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化倍率表》

《表2 2000—2015年度土地承载压力的测算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化倍率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承载压力的时空分布特征比较研究——72个国内外城市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城镇化的发展以城市土地的增长为重要标志,从时间维度比较我国城市总体的城市土地比例持续增长,2015年较2000年平均城市土地比例增长5.3%(见表2)。其中深圳、上海、天津、郑州、宁波依次为是城市土地增长量最高前五名城市,深圳在2015年度的城市土地比例已达到42.7%,相比2000年23.9%的水平已经增长了1.79倍。拉萨、兰州、重庆则增长量最低3个城市。在城市土地比例增长的同时,城市周边的生产土地与生态土地比例保持下降。其中平均生产土地在2015年度的占比相较于2000年下降3.6%,生态土地下降1.4%。其中上海、深圳生产土地下降比例最高,达到10%以上,天津、深圳、宁波的生态土地下降比例最高,达到5%以上。贫瘠土地的比例总体略有下降,其中银川市减少量最高,达到6.47%,而南昌、天津等城市的贫瘠土地比例则有所增加。上述城市的土地利用比例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由于农林用地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对于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较低,如果仅比较城市土地与生态土地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5年,这一比值在持续快速增长,0.199增长至0.609,增长3倍之多,并且不同城市间这项指数的差异度也在大幅度增加,上海市的增长幅度最高,2000年城市土地与生态土地的比值为1.95,到2015年则增长至7.31,说明城市土地已经是生态土地面积的7倍之多。由此可见城市扩张对于生态土地的压力正在快速地增长,城市侵占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土地。总体上,东南沿海地区的土地城镇化速率较高,同时生产和生态土地减少比例也较高,对城市及周边土地造成的承载压力不断增大;而西南内陆地区城市的城镇化速率较低,但也存在生态土地减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