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00—2020年小蠹科昆虫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

《表2 2000—2020年小蠹科昆虫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CNKI数据库的小蠹科昆虫文献计量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突现值(Bursts Strength)代表研究文献关键词的突现率,可以反映出特定时间内的小蠹科昆虫研究热点与科学发展趋势。在小蠹科昆虫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中得到17个突现关键词(表2)。在研究对象上,2000—2006年研究人员以纵坑切梢小蠹为重点研究对象,关键词“纵坑切梢小蠹”突现值最大,为17.356,且持续时间较长,以“纵坑切梢小蠹”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重点开展了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危害机理及植物次生物质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杀虫活性等研究[20-21];2005年以后,红脂大小蠹、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华山松大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等其他小蠹种的研究逐渐增多,以上述小蠹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重点开展了化学信息物质、聚集信息化合物、寄主植物引诱剂及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等研究[22-25];2012年之后,短毛切梢小蠹(Tomicus brevipilosus)、云南切梢小蠹等切梢小蠹类研究又得到进一步发展[26-28]。早期小蠹科昆虫研究文献在研究方向上的突现并不明显,当时关注的重点停留在小蠹种类及其寄主植物上。2011年,小蠹科昆虫研究方向开始逐渐明朗,关键词“形态特征”突现值最大,为11.269,同时小蠹科昆虫“分子鉴定”、“遗传结构”等突现值也相对较大,如“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的遗传变异———基于COI基因和化学生态学的证据”、“口岸截获小蠹科昆虫DNA条形码技术研究”、“三种齿小蠹线粒体全基因组及外来齿小蠹入侵我国风险分析”、“重庆地区小蠹多样性再调查与分子鉴定”和“加拿大云杉上齿小蠹属DNA条形码鉴定研究及检测技术的开发”等学位论文的发表[29-33],表明小蠹科昆虫的研究已进入新阶段,分子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小蠹科昆虫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