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文章的逻辑主线:柳意象与明遗民画家的心路历程》

《表1 文章的逻辑主线:柳意象与明遗民画家的心路历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柳意象与明遗民画家的心路历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柳是古代诗赋与图画中重要的题材,柳意象包括柳树、柳枝、柳叶、柳絮等。因其自然形态契合古人的思维方式,且与一些历史典故相联系,故而成为古人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下令在河两岸种柳,遂有“隋堤柳”;汉代都城长安东门外的灞陵桥边绿柳堆烟,人们在亲友离别时折柳相送,遂有“灞桥柳”;陶渊明喜爱柳树,隐居的宅边列植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遂有“陶令柳”;桓温面对自己早年时栽种的柳树,攀枝执条,不禁潸然泪下,遂有“桓温柳”。“在艺术中,人的心灵运用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力去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并给这些信息赋以形状和解释。”[1](P633)明清鼎革,异族入主,家破国亡,生灵涂炭,在生死抉择中选择“生”的明遗民画家,或遁迹山林,或披缁戴黄,或游走四方,或奋起反抗。明遗民画家不同的生命轨迹,在时代的洗礼下逐渐合流,尤其是在柳意象的文艺创作中,基于“隋堤柳”“灞桥柳”“陶令柳”“桓温柳”等原型意象而加以升华,折射出多样的美感心理。笔者将这四种原型意象及其美感心理之间的关系概括在表1中,下面将围绕表1作为逻辑主线进行阐释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