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项目分析结果:我国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基于ERPs证据》

《表2 项目分析结果:我国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基于ERPs证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基于ERPs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运动判断材料涉及的运动项目包含32种,其中涉及的多个田径类项目在分析时都归于田径类。

依据研究目的,并为了避免被试自身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采用完全被试内实验设计,即每名被试都需完成4类实验材料的作答。自变量为运动道德失范行为判断类型,因变量为赞同百分比、决策时间、ERP各成分的峰波幅(或平均波幅)及潜伏期。根据研究目的及相关研究范式(李健等,2011;Manfrinati et al.,2013;Sarlo et al.,2012;Wang et al.,2014),每一运动道德判断实验材料皆以双屏呈现,即第1个屏幕呈现基础背景,被试可根据自身阅读速度进行阅读,阅读完成后按“空格键”进入第2个屏幕,该屏幕将会呈现带有冲突的抉择行为和问题“你会这样做吗?”,被试需在8 s内对问题做“会”和“不会”的判定,脑电记录从第2个屏幕呈现抉择行为开始至运动员问题作答完毕为止。方差分析表明,第2个屏幕呈现的4类实验材料在字数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3,156)=1.29,P>0.05。为平衡左右手,一部分被试“会”按键盘字母“Z”,“不会”按键盘字母“M”,另一部分被试“会”按键盘字母“M”,“不会”按键盘字母“Z”。作答完成后,计算机自动呈现下一材料(图1)。实验包含4个组块(block),每个组块由40个运动道德两难问题构成(每类10个)。同时,为了降低运动员作答的社会期望效应,除在正式实验开始前强调作答的保密性、匿名性以及作答真实性和准确性对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外,还对每个组块包含的4类实验材料进行随机呈现,并对自知失诚类的“会”和“不会”的作答进行反向操作(选“会”代表非功利性判断,“不会”代表功利性判断)。每个组块完成后,计算机将自动呈现休息语提示,被试可根据自身疲劳程度进行休息,实验持续40~5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