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及粗脂肪含量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关性》

《表2 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及粗脂肪含量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关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光和温度对采后油茶果油脂转化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2可知,虽然采后油茶果在25和40℃处理过程中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但可溶性糖与粗脂肪均呈低度负相关,原因在于两者可溶性糖含量均在处理第5天达到峰值,第6天开始下降,而粗脂肪含量均在第4天已经达到峰值,第5天开始下降。在30和35℃处理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均呈正相关,且在30℃下相关系数为0.802,相关性显著(p<0.05),而在35℃下相关性不显著。在30和35℃条件下,油茶果中粗脂肪各自的最高含量均高于25和40℃,说明粗脂肪的积累与可溶性糖的代谢密不可分。Shi等[14]发现降低拟南芥中黏性多糖的合成能够使碳源流向油脂的合成方向,从而提高含油率。在25,30和35℃处理条件下,蛋白质含量均与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35℃条件下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变化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64),其余相关性均不显著。Mao等[15]研究发现大豆中蛋白质含量与油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降低蛋白质含量是提高大豆含油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样,Lin等[16]发现通过降低拟南芥蛋白质含量对其含油率的提升帮助有限,但Kanai等[17]发现过表达WRI1和降低蛋白含量共同作用能够起到显著增加拟南芥含油率的效果。油茶果在35℃条件处理下,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粗脂肪含量的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粗脂肪在处理第2天达到最高(37.19%),可能是因为贮存蛋白质含量的降低使碳源流向油脂合成方向,也许能成为提高油茶果含油率的有效途径之一[18]。综上所述,35℃为处理温度单因素试验的优水平,作为下一步正交试验的因素之一,其3个水平分别设置为32,35和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