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食品接触材料中纳米物质的分析方法比较》

《表2 食品接触材料中纳米物质的分析方法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纳米二氧化钛抗菌食品包装复合膜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仅适用于含金属的纳米物质。

(2)纳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方法:迁移到溶液介质中的纳米成分浓度很低,且粒径通常很小,这对检测和表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47]。对于纳米物质的迁移研究,分析方法需具备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能精确地定量其在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的浓度,并且要给出粒径、形状、团聚程度、化学组成等准确信息,目前还没有单独的分析技术能满足上述所有要求,常用的分析方法见表2[37]。需要注意的是,表中给出的检出限为参考值,具体数值主要取决于纳米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所用的检测仪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灵敏度高,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但其无法区分纳米物质是以离子形式还是以颗粒形式存在,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single particle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sp-ICP-MS)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其能直接给出离子态和颗粒态纳米物质的质量浓度比。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投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通常用于观察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状,但若纳米物质浓度过低或介质成分较为复杂,方法可能不再适用。对于粒径小于2 nm的纳米颗粒,成像较为困难[48]。非对称流分离系统(asymmetrical flow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AF4)可以区分开1~1000 nm的纳米颗粒,但其难以用于定量获取尺寸信息,通常要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