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槟榔历代炮制沿革简况表》

《表3 槟榔历代炮制沿革简况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文献研究的槟榔临床用药安全性探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中药炮制的目的一是为了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疗效。恰当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或缓和药性,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产生新的功效,扩大临床用药范围。相反,不当的炮制方法不但降低药效,还可能使潜在毒性成分溶出增加,增加临床用药风险。槟榔炮制方法在不同朝代中不断变化,既有沿袭也有新增。从表3中可得,槟榔炮制记载首见于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31]:“凡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这里明确记载火制、熟用属于不当炮制方法,不宜采用。《饮食须知》[32]言槟榔“勿经火。若熟使,不如不用……宜根据法洗制,方可用之”,再次肯定了槟榔不可经火熟使。《本草蒙筌》则记载:“此树鸩鸟多楼,粪毒最能为害。先浸醇酒,后洗豆汤。下隔气亦佳,消浮肿尤捷。”提出先酒浸后豆汤洗可减毒。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炮制上沿袭了槟榔片、炒槟榔、焦槟榔三种规格。其收录了48个含槟榔的中成药,其中以槟榔入药的有38个,以焦槟榔入药的有8个,马槟榔和炒槟榔入药各一个,可见现代中成药对槟榔的应用以生品居多。现代研究表明,槟榔的主要化学成分中生物碱含量最高,包括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而经过炮制后,炒槟榔和焦槟榔中槟榔碱和去甲槟榔碱含量明显低于生槟榔,说明炮制工艺对槟榔中生物碱化学成分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炮制工艺如何引起各成分的变化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