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城镇化、金融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表3: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城镇化、金融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城镇化、金融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和***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t值。

在控制变量方面,财政支农(ln Support)系数为正,表明财政支农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但提升效应不明显,财政支农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因为农业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弱质性较为突出,财政支农能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撬动各类资本投向农业,提升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础设施(ln Road)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这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李飞等,2016;邓晓兰等,2018),虽然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但作用并不显著;灌溉效率(Irrigation)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农业灌溉设施的完善和灌溉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因而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作用;农业机械化(Mechanization)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信息化水平(ln Information)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降低了农业信息不对称和农业信息搜集成本,促进了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种植结构(Structure)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表明种植结构的调整没有达到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效果,“结构红利”效应不明显;受灾程度(Disaster)制约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受灾程度对农业生产环境有着负面影响,受灾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