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文学类文本与知识性读物的辨析比较》

《表1 文学类文本与知识性读物的辨析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知识性读物研习:学术语境中的“吸收”与“发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而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知识性读物等实用阅读常沦为“点缀”,处于边缘状态,诸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宇宙的边疆》一类的课文,教、学、考的受重视程度都不高,教师干脆不教或根本不知道怎样教,学生也提不起学的兴趣。导致此状况出现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偏见,也有操作上的偏差。因知识性读物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内容,便认为这些学习单元和课文是“非语文”或“弱语文”,远不如小说、散文的语文学习含量高,这即是认识上的偏见。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便是学科融合,全学科阅读、全学科写作愈受重视,各门学科都在强化“阅读”和“写作”作为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而语文学科却唯“文学”是瞻,看轻知识性读物的研习,不能给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是语文学科的自我“窄化”和“狭隘化”。消除认识上的偏见,需要回到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回到十八个学习任务群的课程框架,深刻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点,全面把握语文学科的功能属性。至于操作上的偏差,其与认识上的偏见有关,主要表现为以文学类文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知识性读物。小说等文学类文本与知识性读物是两种不同的文类,阅读取向和研习方式也就必然有所区别,具体分析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