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常见的高通量测序平台》

《表1 常见的高通量测序平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病毒性传染病检测及研究中的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快速明确传染源或病原体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有效控制疫情的基础。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手段,如经典的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方法等,由于存在操作复杂、耗费时间、灵敏度不高等问题,在临床的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随着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飞跃发展,各种分子诊断技术和核酸检测方法已逐步成为公共卫生与临床检验领域的重要工具。基因测序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一代桑格尔(Sanger)测序成为许多疾病分子诊断的“金标准”。2005年,自从生命科学公司(Life Science,美国)推出具有革命性的基于焦磷酸测序法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始[1],Illumina公司(美国)及罗氏公司(Roche,瑞士)不断开发并优化出新的测序平台,其中包括Roche GS-FLX 454、Illumina Solexa、IlluminaMiseq/Hiseq、ABI SOLiD等(表1)。二代测序技术(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SGS)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因其不断提高的测序通量、不断降低的测序成本、速度快及准确性高而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检测和研究,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传染病预防控制、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近些年来,以单分子实时测序、长片段读长为特征的三代测序技术(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TGS)飞速发展[3]。2014年英国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ONT)推出了第1个商品化的便携式纳米孔测序仪MinION,这标志着另一种三代测序技术———纳米孔测序技术正式进入基因测序领域[4]。本综述对纳米孔测序技术原理及特点进行介绍,并重点回顾其在病毒基因组检测和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该技术方面具代表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