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消费扶贫的益贫性影响因素指标构建》

《表1 消费扶贫的益贫性影响因素指标构建》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秦巴山区消费扶贫的益贫性空间分异》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预期该指标对消费扶贫的益贫性具有正向影响,“-”表示预期该指标具有负向影响。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是造成贫困循环累积的最重要因素,而消费扶贫是通过增加贫困户收入来促进减贫的一种反贫困策略。闫坤等[16]认为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同,选择的反贫困策略应有所不同。对于中国反贫困策略的研究,刘彦随等[17]学者认为应当建立贫困地区区际间经济联动、区外合作和服务共享的消费扶贫模式。张新伟[18]认为贫困地区应通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组建运作良好的扶贫开发机构和扶贫企业、为贫困人口提供获取资金和劳务机会的渠道等措施来减贫。综合消费扶贫的益贫性概念界定、反贫困理论分析、所获取数据情况,同时参考相关文献[19-20]确定消费扶贫的益贫性影响因素,最终选取网络通信水平(X1)、物流服务水平(X2)、出行时间(X3)、交通距离(X4)、交通网密度(X5)、便民服务中心服务水平(X6)、劳动力供给水平(X7)、村经济发展水平(X8)、广告投入水平(X9)、营销策划水平(X10)、家庭帮扶水平(X11)、电脑普及率(X12)、手机普及率(X13)和常住务农劳动力受教育水平(X14)、订单农业发展水平(X15)、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平(X16)共16个基础指标(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