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017年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指数》

《表3 2017年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指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流空间”视域下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发展驱动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现阶段(2017年)淮海经济区各要素流联系矩阵归一化并加权(各要素权重均为0.25)汇总得到各城市综合要素流强度,同时根据式(17)计算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指数(SSI),分析表3:(1)城市群空间结构指数SSI为0.432,表明流空间视角下研究区在一定程度上呈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特征,这为区域未来城乡融合和区际协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对各城市节点单一联系流强度分析发现,淮海经济区多中心网络结构存在一定局限性,即中心节点主要集中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如徐州、宿州、济宁、宿迁、商丘和连云港等,且这类城市要素流强度占整个区域40%以上;而位于淮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区重要交汇点的临沂市,因独特社会经济(商贸物流中心)和地理位置(物流周转中心)使得其综合联系强度位居首位,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同样作为全球最大中药材集散中心的亳州市也在区域空间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3)总体而言,当前淮海经济区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结构已初步形成,主要表现为苏北徐州、宿迁和连云港以及豫东商丘为核心轴,鲁南临沂、济宁和皖北宿州、亳州为两翼的“一轴两翼”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