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连通性指标》

《表2 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连通性指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格局及形成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地表覆盖数据能够直观展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特征和分布特点。基于淮海经济区城乡建设用地数据(图2),运用景观分析,得到城镇、乡村斑块的平均最邻近距离、聚合度指数、蔓延度和内聚力指数。从结果来看(表2),平均最邻近距离表示城乡建设用地斑块之间的相对距离。19个城市的城镇建设用地斑块与乡村建设用地斑块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在3~4 km之间,最大的是盐城4.16 km,最小的是亳州2.96 km。聚合度指数表示相应景观类型的邻接斑块数量,反映城乡建设用地斑块间的集聚程度。盐城城乡建设用地斑块间的聚合度最高,枣庄、徐州和淮安的斑块聚合度较低。蔓延度可描述建设用地斑块类型的团聚程度或延展趋势。江苏五市的蔓延度指数与其他三省城市相比较低,表明其城市低效、无序蔓延扩展的发展形式得到改变,切实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国家战略。河南的商丘、安徽的亳州和山东的菏泽蔓延度指数较高,表明其城镇建设用地斑块处在快速扩张的阶段。当城乡建设用地斑块离散扩张一定程度后,出现用地斑块粘合现象。19个城市的城乡建设用地内聚力指数稳定在90以上的高值区间,具有较好的连接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