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收容遣送制度与救助管理制度的简单比较》

《表1 收容遣送制度与救助管理制度的简单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社会救助政策议程中群体知识应用探析——以“孙志刚事件”为例的再讨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参见洪大用著,《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28页。)

知识运用理论认为,根据政策参与者的阶层身份,可将公共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流动着的知识资源分解为“政府内部的知识、专家的知识、民众的知识和媒体的知识”[16]。笔者采纳此划分方法,把这四个群体知识对决策的影响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系统分析,厘清其影响决策的节点。如表1所示,从“孙志刚事件”发生前后救助管理制度与旧收容遣送制度的区别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收容遣送制度在政策层面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在“孙志刚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民众、专家、媒体和政府内部的知识互融共生,使得这一典型事件迅速纳入公共政策议程。各方运用自身掌握的政策知识进行广泛互动并提出了新的公共政策议案,拓展了政府出台新救助管理政策的思路,从而促使新政策的出台[16]。如图1群体知识交互过程所示,该事件引发各方知识的冲突与弥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中国特色决策程序的生动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