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世界银行分类法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数量与比例:1987—2017》

《表1 世界银行分类法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数量与比例:1987—2017》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西方治理话语中的“发展中国家”概念:基于世界银行的考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本表中的数据统计剔除了空值。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和绘制(http://databank.worldbank.org/data/download/site-content/OGHIST.xls)。

面对图1所示的历史变动,一个自然的疑问就是,有多少国家被划归为“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表1展示了被世界银行界定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各自数量及其比例的历史变化。总的来看,入选“发达国家”的国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其比例从最初的20%左右上升到35%以上;相应地,所谓“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则主要呈下降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基于世界银行的评价,许多国家先后“成功地”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变迁。(1)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数量和占比的减少,还是一些国家实现向“发达国家”跃迁的“事实”,似乎都暗示了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其结构分布变化———的大好图景,也显示了以援助发展中国家为己任的世界银行的贡献与成就,以及整套“不发达—发达”西方发展话语的成功。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情境的出现———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世界银行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本身。如前所述,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区分的收入标准是在1987年的标准之上进行折算,而没有考虑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将经济增长纳入考量,这一区分值实际上处于不断下降之中。有学者测算,世界银行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阈值在世界人均GNI中的占比从1989年的1.82降至2016年的1.18(Fantom and Serajuddin,2016),换言之,如果在确定这一阈值时保持该占比的稳定,那么会有更多的国家落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跃迁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国家数目也会随之减少。另外,世界银行所采用的SDR折算指数仅考虑了欧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国家,尤其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这同样会导致许多国家事实上“被过早地推入”所谓“发达国家”的行列(Fantom and Serajuddin,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