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三种测度方法比较: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成因、测度与经济效应》

《表1 三种测度方法比较: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成因、测度与经济效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成因、测度与经济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关于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方法,现有研究大多采用生产函数法、非参数分析法和市场化进程指数法三种方法(见表1)。生产函数法很早就被应用于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Rader(1976)运用生产函数方法对印度、美国农业中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进行了估计。[14]现有研究大多采用C-D生产函数[15]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6],且假设生产要素对应的边际产出即为不存在扭曲时的要素价格。非参数分析法具体包括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Skoorka(2000)最早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了生产要素市场扭曲,他通过比较最优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实际生产可能性之间的差距来衡量扭曲程度。[16]赵自芳和史晋川(2006)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因资源错配导致的要素非效率配置问题等。[17]张杰等(2011)使用樊纲等(2010)编制的市场化进程指数,采用“(产品市场化指数-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指数)/产品市场化指数”作为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测度指标。市场化进程指数法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使用较多,但该方法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反映生产要素市场扭曲内部不同要素的扭曲程度。[18-19]林伯强和杜克锐(2013)选择基于标杆法的相对差距指数衡量地区的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程度,采用“(max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指数-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指数)/max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指数”作为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测度指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