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特性》

《表3 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特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的特性与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im:肌肉注射;iv:静脉注射;iv.gtt:静脉滴注;po:口服;pr:直肠给药

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和/或油水分配系数通常较低,属于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II类(苷类如甘草酸,黄酮类如槲皮素和黄芩素,醇类如广藿香醇)、III类(生物碱类如表告依春,有机酸类如绿原酸)和IV类(苷类如柴胡皂苷A,黄酮类如黄芩苷和金丝桃苷,木脂素类如厚朴酚,蒽醌类如大黄素),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较低[56-58],影响了其应用,可通过乳化、磷脂复合和包合技术等现代工艺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如绿原酸自微乳递送系统较普通混悬液药时曲线下面积更高[59],以溶剂法制备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原料药增大1.97倍[60],大黄酚包合物可提升大黄酚口服生物利用度[61]。改变给药途径也可以提高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大鼠静注双黄连粉针剂后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的1.82倍[62]。金丝桃苷混悬液注射给药是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的3.84倍[63],但从安全角度考虑,建议非急症时最好采用口服给药。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有效成分的相对分子质量、溶解度和分配系数等理化特性见表2,在健康志愿者、Beagle犬、家兔、SD/Wistar大鼠和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