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政策文本分析的制度属性框架》

《表1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政策文本分析的制度属性框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情境定义及其制度属性: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可以代表我国博士生培养的最高水平。本研究初拟的研究对象为国家层面的有关规定以及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颁布的与答辩制度有关的政策文本,最终我们得到国家和36所高校的相关政策文本共计53份(1)。分析资料时,首先统计文本中涉及答辩制度的条款数和字数,确定分析范围。初步编码后将内容分为整体要求、人员要求、时空要求、程序与环节四部分。接着对答辩的整体要求,以质性文本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21]68;具体的答辩制度运用文本类型建构法进行分析[21]102。二次编码后,我们建构生成了由“规定强制力”和“规定弹性度”组成的制度属性框架(见表1),并据此对条文进行分类。如果某一具体的答辩制度在国家和校级层面都有规定,则为强规定;如果仅在校级层面有规定,则为弱规定。规定弹性度是将某一条文置于所有条文构成的具体制度中相对而言的,是弹性从小到大的连续统。三次编码后,判断某条文更靠近具体制度中连续统的哪端,从而得出其弹性程度。最后,以大学为单位,统计具体答辩制度的条文落入每个制度属性的百分比,进而对其进行分类,建构出答辩的制度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