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对应于通行本第二十三章的文本演变》

《表2 对应于通行本第二十三章的文本演变》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老子》文本演变及其影响——基于教育史和课程开发的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应于通行本第二十三章的内容各版本均不相同,属于极具代表性的多版本演变现象(表2)。本章论述了循道而行与失道而行的结果,帛书本内容简洁顺畅,逻辑清晰,演变至北大汉简本时,文义就已发生改变。高明认为德、得二字古时通用,故此处帛书本的“德”可通作“得”。[29]这大概也反映了北大简之后各版本将帛书本中“道亦德之”的“德”改为“得”的思想动因,但《老子》全文其他之处并无“德”通于“得”的例子作为佐证,因此这种改动并非必要,反而把文本内容引向复杂化。此外,俞樾判断各版本中“道者同于道”中的“道者”二字为衍文,“其下‘道者’、‘德者’、‘失者’蒙上‘从事’之文而省”,《淮南子·道应篇》中的引文“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也可印证此观点。高明、陈鼓应、刘笑敢等学者皆认同俞樾之说。想尔注本、河上公本与王弼本衍生出了许多道与德相对仗的衍句,使得文义难解。傅奕本衍生出了“从事于得者”和“从事于失者”,最终成为文义最繁琐的一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