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各类群品质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

《表3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各类群品质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基于13个品质性状,以UPGMA法对171份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在欧式距离3.0处可将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分为六大类群(图1),各类群品质性状的平均值见表3。第Ⅰ类群仅包含1份小麦品种(系)(占0.58%),为2017—2018年度参试的地麦品种(系)云麦109(L14),其容重(814.00 g/L)、粗蛋白含量(15.62%)、湿面筋含量(31.10%)、形成时间(10.40 min)、稳定时间(19.00min)、粉质仪指数(230.00 mm)、评价值(84.00)、最大抗延阻力(678.00 E.U)和能量(151.00 cm2)在六大类群中均最大,弱化度(27.00 F.U)最小,其余3个品质性状处于偏上水平,即该品种(系)符合GB/T17302—2013《小麦品种品质分类》新标准强筋小麦的特点,为强筋小麦;第Ⅱ类群也只有1份小麦品种(系)(占0.58%),为2010—2011年度参试的地麦品种(系)凤1128(L142),其吸水率(64.80 mL/100 g)和延伸性(210.00 mm)在六大类群中最大,容重最小(754.00 g/L),其余10个品质性状处于偏上水平,其中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均符合强筋小麦的标准,也为强筋小麦;第Ⅲ类群包含4份小麦品种(系)(占2.34%),该类群小麦品种(系)的拉伸比值最大(5.16),但粗蛋白含量(12.57%)、吸水率(57.35 mL/100 g)和形成时间(1.93 min)最小,为中筋小麦;第Ⅳ类群包含3份小麦品种(系)(占1.75%),该类群小麦品种(系)的弱化度最大(213.00 F.U),但湿面筋含量(24.63%)、稳定时间(1.17 min)、粉质仪指数(33.67 mm)、评价值(37.00)、最大抗延阻力(123.00 E.U)、延伸性(30.67 mm)和能量(8.80 cm2)最小,为弱筋小麦;第Ⅴ类群包含19份小麦品种(系)(占11.11%),该类群小麦品种(系)的13个品质性状均属于中等水平,为中筋小麦;第Ⅵ类群有143份小麦品种(系)(占83.63%),包括63份田麦和80份地麦,该类群小麦品种(系)的拉伸比值(1.12)最小,其他12个品质性状均处于中等水平,也为中筋小麦。由图1还可看出,六大类群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存在明显差异,每个类群的小麦品种(系)数量不同,且不同年度参试的小麦品种(系)交错分布在不同类群中,但大部分供试小麦按栽培类型聚类在一起,表明云南省不同栽培类型(田麦和地麦)的品质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说明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以中筋小麦为主,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数量较少,因此今后宜在地麦栽培模式下选育强筋小麦品种(系),在田麦栽培模式下则选育弱筋小麦品种(系)。此外,虽然大部分供试小麦品种(系)按栽培类型聚类在一起,但83.63%的小麦品种(系)聚在同一类群中,说明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的遗传距离较小,也可能是选育过程中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材料基因交流较频繁或材料本身就是田地麦兼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