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器件结构的相变存储器的接触面积与复位电流》

《表1 不同器件结构的相变存储器的接触面积与复位电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相变材料Ge_2Sb_2Te_5的性质及其面向新型数据存储的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相变存储器的早期研究中,最常见的器件结构就是垂直的蘑菇型结构[39-40],GST材料制备在上下电极之间,其有效相变体积取决于相变材料与加热电极的接触面积。图5[41]为不同器件结构相变存储器的复位能耗随接触面积的变化,二者关系大致呈正比。所以减小加热电极的尺寸就可减小有效相变体积,从而降低复位电流,但会提高工艺的难度。为了减小接触面积,环形结构[42-43]应运而生:制备加热电极时,使用侧墙技术缩小孔洞的直径,然后在孔洞内先后沉积加热电极的金属和绝缘材料,最后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得到环形电极,其中心区域被绝缘材料填充,此结构大大减小了与相变材料的接触面积。μ型凹槽结构[40-44]是将GST材料淀积在环形电极上部刻蚀的小孔内,使接触面积减小到400 nm2。在小孔工艺基础之上,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45]提出边缘接触型结构,接触面积的大小由沉积的电极材料厚度决定,其复位电流达到了0.2 mA,但是这种结构需要较大的区域来放置电极。交叉侧墙结构[46]与自对准的μ型凹槽结构[47-48]使接触区域的大小突破了光刻的特征尺寸,交叉侧墙结构的接触面积由GST材料侧墙与金属加热电极侧墙交叉点的面积决定,所以接触面积的大小取决于二者的厚度,其操作电流可达0.08 mA。表1对不同器件结构的相变存储器的接触面积与复位电流(IRESET)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