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甘肃高校1990—2001年大学教师流失情况统计表》

《表4 甘肃高校1990—2001年大学教师流失情况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大学教师流动的历程与特征——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张卫锴.甘肃高校层次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10.

同时,随着高校用人自主权逐步扩大,特别是“教师职务聘任制”实行后,大学教师在校际间的流动现象逐渐增多,一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教师开始向东部地区的高校流动,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现象。学历和职称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是这类流动的主要群体。1991—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校际间(职业内)流动人数从2038人上升到4851人(表3)。[14]根据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的调查,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术人才经历了大规模外流,中青年、高职务、高学历教师流失比重高。宁夏大学在这10年间流失了186名教师(其中骨干教师147人,学科带头人10人),且年龄均为45岁以下;1986—1996年,青海省高校花费200多万元委托培养160余名大学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85%的教师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流向东部地区的高校;西安交通大学1991-1996年期间共调出599名教师(含自动离职出国人员),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达541人,同期引进骨干教师仅93人。[15]甘肃省10所高校共流失教师1325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43人,45岁以下教师1179名,研究生学历教师593人(表4)。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这一时期东部地区大学教师以“下海”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大学教师流向东部地区高校,填补东部地区高校的人才空缺,流动方式由政府主导下的“被动流动”逐渐转向市场参与下的“主动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