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包含不同比例错误匹配点时,各算法结果对比》

《表1 包含不同比例错误匹配点时,各算法结果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自适应阈值的基础矩阵估计算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1显示的是在200对匹配点集中设置比率不同的错误匹配点时各算法的估计结果,给出了不同算法的误差平均值以及内点数。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鲁棒性算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剔除部分误匹配点,得到内点集以及基础矩阵,但是各算法的鲁棒性存在较大差别。其中,RANSAC算法的鲁棒性与阈值有较大的联系。当阈值设定为1像素时,RANSAC算法没有能够很好地剔除误匹配点,估计得到的基础矩阵精度最差;而当阈值设定为0.001像素时,RANSAC算法虽然得到了精度较高的基础矩阵,但是将许多的正确匹配点被错误地判断为误匹配点,保留的内点数目过少,导致求得的基础矩阵适用性不强。在内点率超过50%的情况下,LMedS算法所得出的基础矩阵精度较高,内点数也较为接近正确的数目,但是在内点率不足50%的情况下,LMedS算法迅速失效,既不能得到精度较高的基础矩阵,也不能得到正确的内点集。分析本文算法所得的数据,对比经典鲁棒性算法,可发现本文算法性能要优于经典鲁棒性算法,得出的基础矩阵精度最高,得到的内点集也最接近实际内点集,适用性最强,其原因是:相较于经典RANSAC算法,本文算法引入ORSA算法,求取NFA值来自适应设定最合适的阈值,减小了误匹配点对估计精度的影响;而对比于LMedS算法,本文算法在ORSA算法求得的误匹配率较小的内点集上使用LMedS算法进行加权优化,弥补了LMedS算法在误匹配点比率超过50%时失效的先天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