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求取 ⇩

绪论1

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固定性1

二、人口快速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

三、土地资源退化和环境变化问题4

四、持续土地利用管理5

上篇9

第一章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管理9

第一节 气候条件与土地利用管理9

一、太阳辐射9

二、温度11

三、降水13

第二节 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管理14

一、地形要素14

二、地貌类型与土地利用管理15

第三节 岩石与土地利用管理16

一、土地资源的岩性及其矿物质组成分析17

二、岩石和矿物性质与土地利用管理19

第四节 水资源与土地利用管理20

一、地表水与土地利用管理20

二、地下水与土地利用管理21

三、水资源的三要素与土地利用管理23

第五节 土壤性质与土地利用管理25

一、土层厚度与土地利用管理25

二、土壤质地与土地利用管理25

三、土壤可溶盐含量和pH值与土地利用管理26

四、土壤的障碍层次与土地利用管理27

五、土壤剖面构型与土地利用管理27

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与土地利用管理27

第六节 土地生产力评价28

一、中国古代《禹贡》中的土地分等定级28

二、美国农业部的土地生产潜力分类29

三、联合国的农业生态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33

第二章 社会因素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37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37

一、土地所有权的特征37

二、社会对土地所有权的控制39

三、土地所有权的转让42

四、中国的土地所有制44

第二节 土地使用权及使用权转让48

一、土地使用权48

二、土地私有制下的地租49

三、我国土地公有制下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52

第三节 法律和政策、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素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56

一、土地政策和法律对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56

二、风俗习惯对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58

三、文化素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59

第一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经济学意义61

第三章 经济因素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61

一、经济上持续就是未来的长期利益最大62

二、经济可行性的临界值63

三、影响经济可行性的因素63

四、持续性的经济度量64

五、自然持续性和经济可行性65

六、持续性是一个理想也是一个实际问题65

一、土地开发成本66

第二节 土地经营的成本效益分析66

二、成本效益分析68

第三节 用经济手段保护土地资源70

一、为保护目的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分类71

二、保护土地资源的经济利益71

三、保护决策过程中利率的采用73

四、税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75

五、农产品价格补贴与持续土地利用76

六、保护的经济障碍和解决办法79

一、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经济学规范80

第四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经济评价的未来研究工作80

二、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经济预测81

三、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中的经济学临界值81

第四章 适宜性土地利用与持续土地利用84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84

一、土地适宜性分类84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87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87

第二节 农用地的自然适宜性89

一、主要作物对气候条件的要求89

二、作物对地形条件的要求91

三、主要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92

四、灌溉措施对土地条件的要求94

第三节 自然条件与城市用地适用性95

一、地质条件与建筑用地96

四、地形条件与城市用地98

三、水文地质条件与城市用地98

二、水文条件与城市用地98

五、气候条件与城市用地99

第四节 区位因素与土地利用适宜性99

一、土地区位理论99

二、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及土地价格100

三、城郊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及价格102

四、农村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及价格103

第五节 适宜性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的持续性104

一、土地利用适宜有利于保护环境104

二、土地利用适宜有利于生产稳定104

三、土地利用适宜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105

四、土地利用适宜具有长远利益105

第五章 土地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监测107

第一节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107

一、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107

二、农业景观108

三、人类聚集地景观110

四、人类干扰与系统的非稳定性112

第二节 土地资源退化及其防治113

一、土壤肥力降低与培肥113

二、土壤沙化与防治114

三、次生土壤盐渍化与防治115

四、水土流失与防治116

五、草地退化与防治117

六、林相残次化与森林更新118

第三节 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问题及其防治119

一、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及其防治对策120

二、大气污染与防治122

三、淡水污染与防治124

四、城市环境恶化问题与对策127

五、野生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与对策129

第四节 土地开发与持续发展132

一、新土地开发展望132

二、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133

三、技术进步对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前景134

第五节 土地质量监测135

一、建立耕地监测基准点的目的和意义135

二、农用土地质量监测基准点的选择136

三、本底或参照数据136

四、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项目137

五、耕地质量动态与持续性土地利用管理评价138

第六章 土地利用规划与持续土地利用管理139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内容与方法139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和作用139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40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42

四、土地利用规划过程143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146

一、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146

二、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的原则146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景观环境规划147

四、城镇规划148

五、城市规划与持续发展149

第三节 农用土地利用规划149

一、农田规划150

二、牧草地规划151

三、果园用地规划151

四、农村居民点规划152

第四节 专项土地利用规划152

一、土地治理规划152

二、土地保护规划153

三、宜农荒地开发规划155

第五节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探讨156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社会经济因素156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监测与执行158

三、GIS技术支持下的土地利用规划160

一、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五个评价标准162

第七章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162

第一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基本问题162

二、持续性和适宜性的关系164

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关系164

四、持续性的时间尺度及其置信度165

五、持续性评价的比例尺167

六、详细持续性评价和概括持续性评价167

七、持续性评价的原则168

第二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评价因素171

一、土地本身的评价因素171

二、生态方面的评价因素172

三、经济方面的评价因素173

四、社会方面的评价因素177

五、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环境评价180

第三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工作步骤183

一、一般问题183

二、评价步骤184

三、收集和选择评价因素187

四、确定土地利用的目的188

五、确定土地管理措施189

六、判断标准的选择——观察与因果分析190

七、选择指示因素与临界值194

八、最后的分析200

九、证实、报告和监测201

下篇209

第八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和宏观持续土地管理策略209

第一节 耕地资源概况209

一、耕地面积大,但人均占有少,且日益减少210

二、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而且人均亩均量少210

三、土地生产力低且不平衡211

四、后备耕地资源少,质量低211

五、建设用地挤占耕地212

六、产量接近极限,增产潜力小212

第二节 中国林地资源概况213

一、面积小,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更少214

二、林地地理分布不均214

三、林地生产力低,残次林相较多215

四、林地管理问题突出,灾害严重215

第三节 中国草地资源概况216

一、草场类型丰富,但质量低216

二、草场产草量年际变化大216

三、畜产品产量低217

四、超载放牧,缺乏抚育,草场退化,灾害严重217

第四节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土地污染218

一、水土流失218

二、土壤沙化220

三、土地与水资源污染220

第五节 中国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管理宏观策略222

一、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222

二、跨流域调水与水土资源平衡223

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土壤,提高耕地生产力224

四、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防止沙化,改善生态环境225

五、防治土地与水资源污染228

六、立足国内,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228

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力争人地平衡229

八、土地制度改革230

第九章 山地丘陵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232

第一节 山地丘陵区的一般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与开发战略232

一、山地丘陵区的一般自然社会经济特点232

二、山区类型233

三、山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措施235

第二节 温带东部山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237

一、大兴安岭山地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237

二、小兴安岭山地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240

三、长白山山地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242

四、华北山地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245

五、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策略与措施247

第三节 亚热带东部山地丘陵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250

一、自然条件与生产经济特点250

二、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策略与措施252

三、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典型范例254

第十章 平原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259

第一节 三江平原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259

一、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特点259

二、白浆土的持续利用管理260

三、沼泽土的持续利用管理263

四、三江平原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经验264

第二节 华北平原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267

一、盐渍土地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例268

二、沙姜黑土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271

三、潮土区“吨粮田”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践273

第三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例277

一、自然、社会、经济条件278

二、建设高产、稳产田,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279

三、防止水土资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80

四、保护耕地和土地规模经营281

第四节 河口三角洲平原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例283

一、珠江三角洲基塘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283

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系统285

三、基塘系统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287

第十一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292

第一节 干旱地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292

一、干旱区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特点292

二、绿洲农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94

三、绿洲开发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产的稳定性295

四、绿洲土地开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296

五、干旱区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策略300

第二节 黄土高原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303

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304

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策略305

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例307

第三节 内蒙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地带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309

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310

二、土地退化问题311

三、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方法与实践313

第十二章 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317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土地资源特点317

一、气候、植被与土地利用317

二、地形与岩性318

三、土壤发生与土壤性质318

第二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策略与措施319

一、土地利用管理中的问题319

二、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策略322

第三节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实践324

一、自然条件特点324

二、土地利用管理问题325

三、持续土地利用管理措施326

1996《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凤荣编著 199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土地法的理论与实践(1991 PDF版)
土地法的理论与实践
1991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土地管理法学理论与实践(1989 PDF版)
土地管理法学理论与实践
1989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城市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996 PDF版)
城市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1996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986 PDF版)
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986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国土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1999 PDF版)
国土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
1999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农业土地利用与管理(1982 PDF版)
农业土地利用与管理
1982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土地经济理论与实践(1992 PDF版)
土地经济理论与实践
1992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土地理论与实践(1992 PDF版)
土地理论与实践
1992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991 PDF版)
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1991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集(1991 PDF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集
1991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
土地管理与土地利用(1986 PDF版)
土地管理与土地利用
1986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994 PDF版)
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994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1998 PDF版)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1998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1992 PDF版)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1992 北京:科学出版社
利用外资理论与实践(1988 PDF版)
利用外资理论与实践
1988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