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材 无机化学 第2版 上》求取 ⇩

第一章物质的聚集状态 热化学基础1

1-1 物质及其“三态”1

1-2气体2

(一)气体方程武3

(二)分压定律4

1-3液体9

(一)体系和相的概念9

(二)液体的蒸气压10

1-4固体13

(一)晶体的各向异性14

(二)晶体有固定的熔点14

(三)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14

1-5热化学基础15

(一)体系、状态和状态函数15

(二)能量守恒和焓15

(三)Hess定律19

(四)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热)20

(五)反应热效应的表示法20

习题21

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23

2-1微观粒子的特征23

(一)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化特性23

(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7

1.光的波粒二象性27

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28

3.统计解释28

2-2量子力学中氢原子轨道和电子云29

(一)Schrodinger方程29

(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31

1.波函数和三个量子数31

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32

(三)几率密度和电子云35

1.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36

2.几率径向分布图37

2-3多电子原子的结构39

(一)电子自旋和Pauli不相容原理39

(二)电子层中的轨道数的最大容量41

(三)原子的能级41

1.能量最低原理和近似能级图41

2.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43

(1)屏蔽效应43

(2)钻穿效应45

3.原子轨道的能级与原子序数的关系46

2-4周期系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48

(一)各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48

(二)从原子结构理解元素周期律55

(三)元素的分类57

2-5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57

(一)影响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因素58

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58

2.原子核电荷、原子半径59

(二)电离势、电子亲合势和电负性——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量度61

1.电离势(电离能)61

2.电子亲合势(电子亲合能)62

3.电负性62

(三)元素的化合价65

习题68

第三章分子结构71

3-1离子键72

(一)离子键的形成72

(二)离子的结构73

1.离子的电荷73

2.离子的电子构型74

3.离子半径75

3-2离子晶体76

(一)晶格的概念77

(二)离子晶体最简单的结构类型78

(三)晶格中离子的配位数80

(四)离子晶体的晶格能83

3-3共价键86

(一)价键理论86

1.价键理论本质86

2.价键理论的要点88

3.原子轨道的重叠89

4.共价键的类型92

(1)σ键的形成92

(2)π键的形成92

(二)杂化轨道理论95

1.sp3杂化轨道和有关分子的结构95

2.sp2杂化轨道和有关分子的结构96

3.sp杂化轨道和有关分子的结构97

(三)键参数99

1.键能99

2.键长101

3.键角102

(四)键的极性103

3-4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105

3-5分子间力108

(一)色散力110

(二)诱导力111

(三)取向力111

3-6离子的极化113

(一)离子极化的概念113

(二)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的影响115

习题117

第四章氢 希有气体121

4-1121

(一)氢原子结构的特征和原子氢的性质121

(二)氢气的性质123

(三)重氢和重水124

4-2水的特性和氢键125

(一)水的特性125

(二)氢键128

4-3 分子晶体130

4-4希有气体130

(一)希有气体的结构和性质130

(二)希有气体的化合物133

习题135

第五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137

5-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137

5-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化合物的通性142

5-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147

5-4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重要的盐类150

5-5硬水及其软化方法157

(一)硬水的概念157

(二)硬水的软化方法157

1.煮沸法157

2.苏打石灰法157

3.离子交换法158

习题159

第六章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161

6-1 化学反应速度161

6-2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163

(一)浓度的影响163

1.质量作用定律164

2.关于应用质量作用定律的几个注意问题166

(二)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和活化分子理论概述169

1.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170

2.活化分子理论概述171

(三)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175

1.催化剂176

2.催化剂的选择性177

(四)非均相体系中的反应178

6-3化学平衡181

(一)化学平衡181

(二)平衡常数183

1.平衡常数的推导183

2.平衡常数和反应的进行程度187

3.有关化学平衡的若干计算189

6-4化学平衡的移动193

(一)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94

(二)压力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95

(三)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98

(四)平衡移动的规律性201

(五)催化剂与化学平衡的关系201

6-5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202

(一)熵203

(二)自由焓205

1.自由焓变和自发过程206

2.标准自由焓变207

3.自由焓变和平衡常数208

习题211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215

7-1电解质的电离平衡215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216

1.电离常数216

2.电离常数和电解质的相对强弱217

(二)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218

(三)分步电离220

1.多元酸溶液中[H+]的计算220

2.多元酸在溶液中的各步电离平衡和总平衡221

7-2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状况223

(一)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223

(二)缔合型强电解质和非缔合型强电解质224

(三)活度224

7-3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226

(一)水的离子积226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227

7-4电离平衡的移动232

(一)在弱电解质溶液中的同离子效应232

(二)溶液的稀释234

7-5盐类水解235

(一)由一元弱酸或一元弱碱所成盐的水解235

1.弱酸和强碱所成盐的水解235

2.弱碱和强酸所成盐的水解238

3.弱酸和弱碱所成盐的水解239

(二)分步水解239

(三)影响水解的因素240

1.水解产物的性质241

2.溶液浓度对水解的影响242

3.温度的影响243

7-6缓冲溶液243

(一)缓冲溶液的特性243

(二)缓冲作用243

(三)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245

7-7酸碱的质子理论250

(一)酸碱的概念251

(二)酸碱的相对强度254

(三)在不同溶剂中酸碱的强度和溶剂的水平效应255

7-8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256

(一)溶度积256

(二)难溶电解质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规律259

1.沉淀的生成259

2.沉淀的溶解261

(三)有关溶度积的一些应用和计算示例262

7-9离子互换反应及其平衡常数的推导265

(一)生成沉淀的反应265

(二)难溶电解质沉淀的转化266

(三)强酸与弱酸盐的反应267

(四)一元弱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267

(五)溶液中某离子和弱电解质沉淀剂的反应268

习题268

第八章硼、铝、碳、硅及其同族元素272

8-1 硼族元素的通性272

8-2分子轨道理论275

(一)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假设275

(二)分子轨道的形成275

(三)分子轨道的能量次序279

1.H?分子离子和He2分子280

2.Li2分子和Be2分子281

3.B2分子和C2分子282

(四)键级283

(五)分子轨道法与价键法的比较284

8-3硼的化合物284

(一)硼的氢化物285

1.硼烷的结构285

2.硼烷的性质287

(二)硼的卤化物287

(三)硼的含氧化合物289

1.氧化硼290

2.正硼酸290

3.硼酸盐292

8-4铝的化合物293

(一)铝的含氧化合物293

1.氧化铝293

2.氢氧化铝294

3.铝盐和铝酸盐295

(二)铝的卤化物296

8-5碳族元素的通性298

8-6碳的同素异性体301

(一)金刚石和石墨301

(二)炭黑、吸附作用305

8-7 原子晶体306

8-8碳的简单化合物306

(一)碳的含氧化合物306

1.碳的氧化物306

2.碳酸和碳酸盐309

(二)碳化物312

8-9硅的重要化合物313

(一)二氧化硅313

(二)硅酸和硅胶315

(三)硅酸盐316

(四)天然硅酸盐317

(五)分子筛321

(六)同类型硅的化合物和碳的化合物的比较323

8-10锡和铅的重要化合物324

(一)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325

(二)Sn(Ⅱ)的还原性和Pb(Ⅳ)的氧化性326

(三)锡、铅的盐类的水解327

(四)锡、铅的硫化物和硫代酸盐328

8-11 对角线规则328

习题329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333

9-1氧化还原反应333

(一)氧化数333

(二)氧化和还原 氧化剂和还原剂335

(三)一些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变化规律338

9-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338

(一)氧化数法338

(二)离子-电子法342

9-3原电池345

(一)原电池的概念345

(二)原电池的表示方法347

(三)原电池的电动势348

9-4电极电位349

(一)金属电极电位的产生349

(二)电极电位的确定350

(三)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355

(四)标准电极电位与标准自由焓变的关系358

1.自由焓变与原电池电动势的关系358

2.标准电极电位与标准自由焓变的关系358

3.Nernst方程式的导出362

9-5标准电极电位的应用363

(一)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363

(二)预测氧化还原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364

(三)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368

9-6元素电位图ψ-pH图370

(一)元素电位图370

(二)ψ-pH图373

9-7电解376

(一)电解池376

(二)分解电压377

习题380

附录Ⅰ 本书所用的有关单位384

附录Ⅱ一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自由焓和标准熵的数据388

附录Ⅲ元素周期表(见书末插页)401

附录Ⅳ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第一电离势(kJ·mol-1)401

附录Ⅴ元素的电子亲合势(kJ·mol-1)402

附录Ⅵ标准电极电位(291~298K)403

1985《高等学校教材 无机化学 第2版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华南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198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