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创造型儿童》
作者 | (美)史蒂芬·汉列尼著;杨锦琴译 编者 |
---|---|
出版 | 北京:群众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156 |
出版时间 | 198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1403880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9375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序言1
引言3
怎样使用这本书14
第一部分 无意想象阶段(2——4岁)17
活动22
1.玩小人22
目的:认识无意想象者的摸仿能力24
2.做泥人24
目的:观察无意想象者不适意时的行动26
3.扮演警察和强盗26
目的:观察无意想象者对真理与公正的判断28
4.跳绳28
目的:观察和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29
5.玩游击仗29
6.电视——想象中的机器31
目的:了解孩子对爱与事物特性的认识能力31
目的:适应想象者成功的需要34
7.学剪漫画34
目的:通过一些滑稽连环画,让孩子学习如何观察社会8.玩恃强欺弱的游戏36
目的:了解儿童从想象中克服困难的能力38
9.玩具与创造性的游戏38
目的:认识利用各种电视剧的潜在创造力40
10.画画40
11.音乐和幻想43
目的:认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43
目的:认识音乐如何影响无意想象者的情绪发展44
12.演好小丑44
目的:用木偶去启发无意想象者的想象46
13.描画46
目的:了解无意现象者画画的发展情况48
14.玩积木48
目的:开发孩子的智力49
15.玩水49
16.玩哑语51
目的:启发无意想象者的创造力51
目的:让孩子创造性地使用哑语52
17.乘车的烦恼52
目的:用想象集中无意想象者的杂乱思想54
18.陶冶性情54
目的:控制发脾气57
19.帕诺可与普赫的寓言57
20.玩怪物58
目的:了解神话对人们的正义感的影响58
目的:训练幼儿对付一些使人恐惧的事情61
21.想象中的朋友61
目的:让孩子积极地去找想象中的朋友62
22.寻找东西62
目的:让孩子认识无意想象者的思想特征65
第二部分 有意想象阶段(3——5岁)65
活动69
1.腹泻·白喉和休斯医生69
2.音响的效果70
目的:用智力与想象力来培养儿童使用韵文的能力70
3.早餐的战争71
目的:促进富有想象力的语言71
目的:让孩子学会通过语言支配行动72
4.饶舌者——喋喋不休的人72
目的:使孩子的语言流畅74
5.命令74
目的:让孩子学会发出和贮存信想75
6.告密者75
7.为什么鸭子穿橡皮套鞋77
目的:发掘创造性的中心77
目的:让孩子学会评价“为什么”之类的问题80
8.最长久的生活方法80
目的:让孩子知道如何回答问题82
9.争论82
目的:使孩子除去中心论84
10.纂改过的消息84
11.恶作剧85
目的:论述自我中心的谈话85
目的:激发孩子的创造性联想87
12.说谎87
目的:促使孩子对现实和创造进行调查研究88
13.颜色88
目的:认识孩子情绪对推理的影响89
14.地震是最可怕的89
目的: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规范化91
15.麻雀气球91
目的:激发孩子们的联想93
16.杜撰新词93
目的:激发孩子们创造新词汇的能力94
17.学习认字94
目的:了解孩子们怎样认字95
18.胃里有牙齿吗?95
目的:促进孩子们的早期逻辑思维96
19.神话故事96
20.玩弄诈术的大王98
目的:促使孩子们形成可能性与偶然性的概念98
目的:训练有创造力的孩子101
第三部分 发明者的智力萌芽阶段(4——6岁)101
活动105
1.圣诞老人的恐慌105
目的:让孩子了解虚构的形象108
2.一致性108
3.分类109
目的:帮助孩子了解一对一的关系109
目的:了解小发明者在分类上的才能110
4.满载动物的船110
目的:了解孩子对长度的概念111
5.不知名的物体111
目的: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对语言的理解113
6.守恒定律113
目的:了解孩子对容积的概念114
7.五个小比尔114
8.外祖父的超速行驶计划115
目的:让孩子理解顺序排列115
9.腾云116
目的:了解孩子对速度的概念认识116
目的:让孩子初步认识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117
10.以鼾声取胜117
目的:了解孩子对虚无主义的理解水平120
11.发现才能120
目的:分析一个重要的逻辑发展121
12.餐无美味121
13.“我是无意的”122
目的:了解孩子的正义观念122
目的:了解孩子的道德观念124
14.冒失鬼和乳臭小儿124
目的:了解孩子所表现的自我形象126
15.聪明的诡计126
目的:认识小发明者的计谋与辨解128
16.在我胸前画十字架128
17.怀孕130
目的:用口头的契约或誓言安定疑虑的心情130
目的:了解孩子对性别的理解133
18.善意的行为133
目的,了解孩子的报思思想134
19.弟弟的保护人134
目的:认识兄弟姐妹间竞争的反应137
20.从不说“决不”137
目的:了解孩子如何理解创造者对死亡的见解138
21.幼儿的爱138
目的:了解幼儿恐惧的心理141
第四部分 发展创造力的条件141
1.地点143
2.时间147
3.玩具的所有权149
4.教师的作用150
5.结论153
1989《怎样培养创造型儿童》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美)史蒂芬·汉列尼著;杨锦琴译 1989 北京:群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怎样教养幼儿
- 196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怎样培养教育弱智儿童
- 1990 北京:华夏出版社
-
- 逻辑学辅导 修订版
- 199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怎样培养干部
- 1951 工人出版社
-
- 怎样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
- 1955 新知识出版社
-
- 怎样培养“神童”
- 1993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
- 怎样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 1992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少儿创造思维的培养
- 1987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 儿童怎样学习
- 1987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 1995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儿童创造
- 1993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 怎样培育优秀儿童
- 1993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 怎样改造特殊儿童
- 1950 新华书店
-
- 怎样保护儿童
- 195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