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史》求取 ⇩

第一章 药物的起源1

第一节 社会背景1

第二节 药物的起源7

第三节 药物知识的积累11

一、早期文献中的药物记载11

二、酒在医疗中的应用17

三、复方的产生和称谓18

第二章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中药学21

第一节 社会背景21

第二节 药物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丰富27

一、《离骚》中的药物知识27

二、“本草”名称的出现27

三、出土文物中的方药知识29

(一)《五十二病方》29

(二)居延汉简方32

(三)武威汉简医方34

(四)“医工”盆的发现35

第三节 中药学理论的初步形成36

一、《黄帝内经》中的方药学成就36

(一)药物学理论的阐述37

(二)方剂学理论的阐述41

二、现存最早系统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46

(一)成书及其流传46

(二)主要的内容和成就48

三、《伤寒杂病论》的方药学成就54

(一)讲究处方配伍及化裁56

(二)注重药物剂型及炮制57

(三)强调给药途径及煎服方法58

第四节 其他医家、医著的方药学成就60

一、淳于意及其“诊籍”60

二、华佗与麻沸散61

三、吴普及其《吴普本草》64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药学67

第一节 社会背景67

第二节 本草学的发展72

一、陶弘景对本草学的贡献73

(一)陶弘景的生平73

(二)《名医别录》74

(三)《本草经集注》77

二、我国第一部制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82

第三节 炼丹术与制药化学84

一、炼丹术的成长84

二、服石及其影响86

三、制药化学89

第四节 方剂学的成就92

一、葛洪与《肘后救卒方》93

(一)葛洪的生平93

(二)《肘后救卒方》的医学成就94

二、陈延之与《小品方》99

(一)陈延之的生平99

(二)《小品方》的成就99

三、龚庆宣与《刘涓子鬼遗方》103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104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中药学107

第一节 社会背景107

第二节 本草学的主要成就114

一、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115

(一)产生的背景115

(二)主要内容及成就117

二、孙思邈对药物学的贡献122

(一)藏医药128

三、少数民族的药物学128

(二)蒙医药129

(三)《胡本草》130

四、其他本草著作130

(一)《本草拾遗》130

(二)《食疗本草》136

(三)《海药本草》140

第三节 方剂学的发展142

一、《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143

二、王焘与《外台秘要》145

第四节 药政管理与药学教育147

一、药政管理147

二、药学教育148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148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中药学154

第一节 社会背景154

第二节 药物学的新总结159

一、官修本草著作159

(一)《开宝本草》159

(二)《嘉祐注神农本草》160

(三)苏颂与《图经本草》161

二、唐慎微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62

三、其它著作中的药物学记载166

(一)《苏沈良方》166

(二)《梦溪笔谈》167

(三)《洗冤集录》168

一、药性、药理研究的进步170

(一)《日华子诸家本草》170

第三节 药物研究的新进展170

(二)《宝庆本草折衷》171

(三)《本草衍义》171

(四)《珍珠囊》173

(五)《用药法象》175

(六)《汤液本草》175

(一)药物炮制的文献记载176

二、药物炮制技术的提高176

(二)炮制方法和理论的进步177

三、食疗学的成就179

(一)忽思慧与《饮膳正要》179

(二)其它181

第四节 主要方书181

一、官修方书182

(一)《太平圣惠方》182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83

(三)《圣济总录》185

二、其它方书185

(一)《普济本事方》185

(二)《鸡峰普济方》186

(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86

(四)《济生方》187

(五)《世医得效方》187

第五节 药政措施188

一、药政管理188

二、开设国家药局189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191

一、中朝药学交流192

二、中日药学交流193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药学交流193

四、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药学交流196

第一节 社会背景197

第六章 明代的中药学197

第二节 药物学的新发展204

一、综合性本草204

(一)《本草发挥》204

(二)《本草集要》204

(三)《本草品汇精要》206

(四)《本草蒙筌》207

(五)《本草纲目》209

(六)《本草汇言》219

(七)《本草原始》220

二、食疗本草220

(一)《救荒本草》220

(二)《食物本草》222

(三)《食鉴本草》224

(四)《野菜博录》224

三、地方性本草224

四、注疏性本草227

(一)《普济方》229

第三节 方剂学的成就229

一、方剂学229

(二)《奇效良方》230

(三)《摄生众妙方》232

(四)《医方考》232

(五)《祖剂》233

二、药物炮制233

(一)《炮炙大法》233

(二)《雷公炮制药性解》235

第四节 其他医籍的中药与方剂记述235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241

一、中朝医药交流241

二、中日医药交流242

第七章 清代的中药学247

第一节 社会背景247

第二节 中药学的成就252

(一)《本草乘雅半偈》253

一、药物生态和药理研究的深入253

(二)《本草述》254

(三)《本草逢原》254

(四)《得配本草》255

(五)《本草求真》256

(六)《本草思辨录》257

二、本草著述的丰富257

(一)《本草纲目拾遗》257

(二)《植物名实图考》261

三、实用性本草书的编撰263

(一)《本草择要纲目》263

(二)《本草备要》264

(三)《本草从新》265

四、《神农本草经》的辑复本265

(一)卢复辑复本266

(二)孙星衍、孙冯翼辑复本266

(三)顾观光辑复本266

(五)森立之辑本267

(四)王闿运辑复本267

五、《神家本草经》注疏本268

(一)《本草崇原》268

(二)《神农本草经百种录》270

(三)《本经疏证》271

第三节 方剂学的成就273

一、论疏性方书273

(一)《古今名医方论》273

(二)《绛雪园古方选注》274

(三)《医方论》275

二、实用性方书277

(一)《医方集解》277

(二)《成方切用》278

(三)《时方歌括》与《时方妙用》278

三、验方书279

(一)《惠直堂经验方》279

(二)《串雅》279

(三)《验方新编》280

第四节 其他医籍中的中药与方剂论述281

第五节 中西药物知识交流286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中药学291

第一节 社会背景291

第二节 中药蓍述297

一、辑注古本草文献的成就297

(一)古本草辑佚297

(二)古本草注释298

二、综合性本草著述及其特点299

(一)传统型299

(二)中西药汇通型301

三、药用植物学与生物学著作304

四、其他中药著述307

(一)中药辞书307

(二)食疗本草308

(三)地方本草309

(四)中药炮制专书310

第三节 中药科研和中药教育311

一、中药科研311

(一)研究机构311

(二)中药主要研究成果313

二、药学教育314

(一)药科院校314

(二)中医药教材的编撰317

(三)民间中药教育318

第四节 方剂学320

一、单、验、秘方的汇集320

二、古今方书的整理编纂321

三、汤头歌括322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医药事业322

一、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323

二、中药采制与药厂的建立324

三、中药研究和中药著作325

第一节 社会背景328

第九章 新中国的中药学328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330

一、中药学研究的进展330

(一)中药理论研究的深化331

(二)中药鉴定技术的进步333

(三)中药炮制技术的提高333

(四)中药资源的普查及开发利用339

(五)中药药化与药理的研究341

第三节 方剂学与中成药的成就343

二、民族药学的发展343

(一)古代少数民族医药著作的整理343

(二)少数民族药物资源的调查发掘344

一、方剂学研究进展346

(一)古方的发掘整理和提高347

(二)方剂理论的研究349

二、中药制剂的发展351

(一)剂型不断改进352

(三)设备更新与技术提高353

(二)品种不断增多353

第四节 主要著作354

一、古本草文献的整理重刊355

二、药典的颁行356

三、中药志书与工具书358

(一)志书358

(二)工具书359

四、中药图谱361

(一)《中药彩色图谱》361

(二)《中药材鉴别原色图谱》362

五、各具特色的中药学著作363

(一)《全国中草药汇编》363

(二)《张仲景药法研究》363

(三)《常用中药名辨》364

(四)《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365

(五)《中药的配伍运用》365

(六)《中药用药鉴别》365

(一)《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66

(七)《历代中药文献精华》366

六、方剂学著作366

(二)《医方新解》367

(三)《医方发挥》368

(四)《中国膏药学》368

(五)《动物药验方集成》368

(六)《中国基本中成药》369

(七)《中国中医秘方大全》369

(八)《中药方剂近代研究及临床应用》369

第五节 药政管理和药学教育370

一、药政管理的进步370

二、中药学教育371

(一)多层次的办学形式372

(二)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373

第六节 中外药学交流374

中药学史大事年表379

1993《中药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傅维康主编 1993 成都:巴蜀书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药药理学(1997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药学史纲(1987年11月第1版 PDF版)
中国药学史纲
1987年11月第1版 云南科技出版社
中药学( PDF版)
中药学
中药学(1993 PDF版)
中药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国药学史纲(1987 PDF版)
中国药学史纲
1987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1997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9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药学史(1989 PDF版)
中国药学史
1989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中药药剂学(1998 PDF版)
中药药剂学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药剂学(1989 PDF版)
中药药剂学
1989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1992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92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经序疏要(1957 PDF版)
本经序疏要
195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1985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8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药剂学(1997 PDF版)
中药药剂学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药剂学  含中药炮制学(1997 PDF版)
中药药剂学 含中药炮制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1997 PDF版)
中药药理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