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药学史》求取 ⇩

第一章中华医药源流1

一、医药之起源2

插图5

图一、神农像5

图二、黄帝像6

二、巫与医7

三、早期医药之演进11

四、扁鹊15

图三、扁鹊像16

五、秦汉医药之发展20

六、仓公26

图四、华佗像32

七、华佗32

第二章中华医药文献中之最古医典37

一、黄帝内经37

(一)内经之演变37

(二)唐宋後对内经之研究39

(三)脏象44

(四)经络52

二、难经54

(一)难经之作者及其注释54

(二)难经之内容56

三、神农本草经59

(一)本草经之演变59

(二)本草经之内容63

一、张仲景及其伤寒论之演变65

第三章伤寒论65

图五、张仲景像66

二、宋代後对伤寒论之研究与注释69

三、伤寒论要旨82

(一)六经与八纲82

(二)六经病证85

(三)辨症施治88

第四章中华医学中之阴阳五行90

一、阴阳五行之哲学观念及科学观念91

二、阴阳五行与医药之关系97

三、近人对于阴阳五行之看法104

四、医通於易之研究111

(一)从参同契说起111

(二)三才与三焦113

(三)内经与易经116

(四)易经医道118

第五章中华医学中之道家思想121

一、魏晋隋唐道家思想对于医药之影响121

图六、葛洪像123

图七、陶弘景像123

图八、孙思邈像123

二、摄生论126

(一)饮食有节128

(二)起居有常131

(三)不妄劳作132

(一)服饵的来源136

三、服饵法136

(二)魏晋隋唐之服饵风气137

(三)服饵之流毒139

(一)五运六气说之由来142

四、五运六气说142

(二)五运与六气144

(三)运气与疾病之关系146

(四)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说之研究148

第六章病机151

一、百病始生151

二、诸病源候论157

图九、巢元方像158

三、三因论160

四、疾病之传变163

(二)传变之次164

(一)邪入之次164

(三)标本中气167

五、疫疠与杂病168

一、四诊之发展及其运用176

第七章诊法与脉法176

(一)望诊177

1.望神色178

2.望形态178

3.望舌苔179

(二)闻诊180

1.闻声音180

2.闻气味181

(三)问诊181

(四)切诊183

1.切脉部位184

2.切脉时间及至数186

4.按诊189

(一)脉经之演变190

二、王叔和脉经190

(二)二十四脉191

图十、王叔和像191

3.脉象分类197

(一)黄帝内经太素197

三、隋唐以後之脉法197

(二)脉诀198

(三)诊家枢要199

(四)濒湖脉学200

(一)内经之治法203

一、治法之演变203

第八章治法与医方203

(二)伤寒论之治法207

(三)十剂210

(四)治法之进展214

(一)汉代以前之医方216

二、医方之演进216

(二)七方218

(三)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221

图十一、王焘像225

(四)宋代之局方226

(五)金元之医方及古今异轨说230

(六)明代之医方233

(七)清代之医方及汤头歌235

(八)妇儿科医方237

图十二、钱乙像238

(九)外科医方239

(十)耳目口齿等科医方241

一、针灸源于内经243

第九章针灸学之发展243

二、扁鹊为针灸之祖246

三、甲乙经247

图十三、皇甫谧像248

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250

图十四、王惟一像251

五、针灸大成253

六、清代针灸之衰落254

七、现代针灸之复兴256

八、附述按摩疗法258

九、附述解剖学之兴衰260

十、附述法医学之创始264

一、东西交通之开发及文化接触266

第十章唐宋时代外国医药之传入266

二、印度医药之传入267

三、波斯及西域地方医药之传入272

四、阿拉伯医药之传入276

五、希腊、罗马医药之传入279

一、金元时代之四大内科医家283

第十一章金元四子之学及其流派283

二、刘完素285

图十五、刘完素像286

三、张从正289

图十六、张从正像290

四、中医设校问题292

四、李杲293

图十七、李东垣像293

五、朱震亨296

图十八、朱丹溪像297

(一)滋阴派300

六、明代之医学流派300

(二)温补派302

(三)温病派303

第十二章本草纲目306

(一)新修本草之编纂308

一、唐新修本草308

(二)新修本草之特色309

(三)本草拾遗及其他310

(一)开宝本草311

二、宋开宝、嘉祐及证类本草311

(二)嘉祐本草312

(三)证类本草313

(四)本草衍义及其他314

三、本草纲目—集历代本草之大成315

(一)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之著作315

(二)本草纲目之内容316

图十九、李时珍像316

(三)本草纲目之影响及反应317

四、近代本草之发展319

(一)明清时代之本草319

(二)药物之研究及检验322

第十三章历代医政及医学教育327

(一)医政制度327

一、历代医政之演变327

(二)分科329

(三)地方医政331

二、历代之医学教育333

(一)隋唐以前之医学教育333

(二)宋代医学教育334

(三)元代医学教育335

(四)明代医学教育336

(五)清代医学教育337

三、现代医政及医学教育338

(一)卫生行政之设施338

(二)现代医学教育339

一、医德342

第十四章医德及禁例342

二、禁例347

三、现代之医药管理350

(一)考证学之影响352

一、清代医学之复古352

第十五章近代医学之大变352

(二)伤寒论之争论353

(三)内经错简之说356

(一)伤寒温热之辨357

二、温病证治之进步357

(二)叶天士温热之论358

图二十、叶天士像359

(三)吴鞠通温病条辨361

(四)王孟英温热经纬364

三、西方医学之传入366

(一)耶稣会士开始传入西方医学366

(二)清代中叶之西方医学369

(三)由日本传入之西方医学372

(四)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之兴盛373

四、中西汇通之尝试376

(一)中西汇通医书376

(二)衷中参西论378

(三)中西病理互证之难处379

一、第一次废止之议385

第十六章中医之衰落及其未来385

二、第二次废止之议386

三、中央国医馆之设立388

五、结论403

中华医药大事年表415

後记430

参考书目432

附录436

(一)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子部医家类书目436

(二)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汇考书目442

(三)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医家类书目449

(一)历代名医索引463

索引463

(二)历代重要医书索引467

1982《中华医药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郑曼青,林品石编著;李焕燊,陈太义校订;中华文化复兴与运动推 1982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