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实用全书》求取 ⇩

第一部分 医学特殊检测技术2

Ⅰ. 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2

一、磁共振成像基础2

(一)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2

(二) 影响磁共振成像信号强度的因素2

(三) 扫描脉冲序列4

(四) 影响磁共振成像的其他因素6

(五) 磁共振参数的选择7

(六) 病理组织的磁共振成像的特点8

二、磁共振检查造影剂9

(一) Gd--DTPA的药物学基础9

(二) Gd--DTPA的临床应用10

三、MRI与CT诊断特点比较10

(一) MRI诊断技术的优点10

(二) MRI诊断技术的缺点11

四、中枢神经系统MRI诊断11

(一) 检查技术11

(二) 先天性脑发育不全12

(三) 脑肿瘤13

(四) 脑部炎症19

(五) 脑血管疾病22

(六) 脑变性疾病24

(七) 颅脑损伤25

五、脊柱与脊髓的MRI诊断26

(一) 检查技术26

(二) 脊柱退行性病变26

(三) 脊柱外伤27

(四) 脊柱炎性病变27

(五) 椎管肿瘤28

(六) 脊髓先天畸形29

六、眼眶病变MRI诊断30

(一) 检查技术30

(二) 眼球病变30

(三) 眶内病变30

(四) 视神经与神经鞘病变30

七、胸部病变MRI诊断31

(一) 检查技术31

(二) 纵隔病变31

(三) 肺部病变32

(四) 胸膜病变33

八、心脏病变MRI诊断33

(一) 检查技术33

(二) 心脏正常MRI表现34

(三) 先天性心脏病34

(四) 后天性心脏病35

九、肝脏病变MRI诊断36

(一) 检查技术36

(二) 肝脏正常MRI表现36

(三) 肝癌36

(四) 肝转移瘤36

(五) 肝海绵状血管瘤38

(六) 肝囊肿38

(七) 肝脓肿38

(八) 肝硬化38

十、胰腺病变MRI诊断38

(一) 胰腺正常MRI表现38

(二) 胰腺癌39

(三) 胰腺炎39

十一、肾脏病变MRI诊断39

(一) 检查技术39

(二) 肾脏正常MRI表现39

(三) 肾囊肿40

(四) 肾血管肌肉脂肪瘤40

(五) 肾脏恶性肿瘤40

(六) 肾结核41

(七) 肾外伤41

(八) 肾移植42

(九) 肾先天畸形42

十二、肾上腺病变MRI诊断42

(一) 肾上腺正常MRI表现42

(二) 功能性肾上腺病变43

(三) 无功能性肾上腺病变43

(四) 鉴别诊断44

十三、腹膜后腔肿瘤44

十四、盆腔病变MRI诊断45

(一) 检查技术45

(二) 女性盆腔45

(三) 男性盆腔47

十五、骨与关节病变MRI诊断49

(一) 骨肿瘤性病变49

(二) 关节病变50

主要参考文献51

Ⅱ. CT诊断技术52

一、医用CT基础52

(一) CT发展概述52

(二) CT成像原理及特点52

(三) CT装置53

(四) CT图像53

二、颅脑CT54

(一) 检查技术54

(二) 正常颅脑CT解剖54

(三) 颅脑损伤55

(四) 颅脑肿瘤56

(五) 脑血管疾病60

(六) 脑脓肿62

(七) 脑萎缩63

三、五官CT63

(一) 检查技术63

(二) 正常五官CT解剖63

(三) 常见五官疾病64

四、胸部CT66

(一) 检查技术66

(二) 正常胸部CT解剖66

(三) 常见胸部疾病66

五、腹部CT69

(一) 检查技术70

(二) 正常腹部CT解剖70

(三) 肝脏病变70

(四) 胆系疾病74

(五) 胰腺病变74

(六) 肾脏病变75

(七) 肾上腺病变77

(八) 腹膜后腔病变78

六、盆腔CT79

(一) 检查技术79

(二) 正常盆腔CT解剖80

(三) 膀胱肿瘤80

(四) 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81

(五) 子宫肿瘤81

(六) 卵巢肿瘤82

七、脊柱CT82

(一) 检查技术82

(二) 正常脊椎CT解剖82

(三) 椎间盘病变83

(四) 脊椎狭窄84

(五) 脊椎肿瘤84

主要参考文献85

Ⅲ.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技术86

一、DSA的原理86

(一) DSA机的系统结构86

(二) DSA成像的基本原理86

二、血管造影技术操作90

(一) 应用范围90

(二) 穿刺插管技术90

(三) DSA检查前的准备93

三、DSA的临床应用95

(一) 头、颈部DSA检查技术95

(二) 腹部DSA检查技术97

(三) 心脏、大血管的DSA检查技术103

(四) 盆腔DSA检查技术105

(五) DSA在外周血管的应用106

四、减影室的设备及其有关问题107

(一) 减影室的设备及要求107

(二) X线的防护108

五、DSA中并发症的防治108

主要参考文献109

Ⅳ. 超声诊断技术110

一、超声诊断基础知识110

(一) 超声的基本概念110

(二) 超声诊断的定义110

(三) 超声医学图像的方位标准111

(四) 检查方法与操作程序112

(五) 研制中的超声诊断仪114

二、腹部脏器超声诊断115

(一) 肝脏疾病的诊断115

(二) 胆道系统121

(三) 胰腺疾病123

(四) 脾脏疾病126

(五) 肾脏疾病128

(六) 膀胱疾病的超声诊断132

(七) 前列腺疾病的超声诊断133

三、妇科疾病超声诊断135

(一) 盆腔器官超声解剖135

(二) 扫查方法136

(三) 正常子宫、附件声象图与正常值137

(四) 子宫疾病138

(五) 宫颈疾病145

(六) 卵巢疾病146

(七) 输卵管疾病150

四、产科声象图诊断151

(一) 正常妊娠诊断151

(二) 晚期妊娠声象图表现151

(三) 异常妊娠的诊断153

(四) 胎盘与脐带疾病153

五、腹膜后器官疾病诊断154

(一) 腹膜后间隙解剖概要154

(二) 探测方法154

(三) 常见的腹膜后肿瘤154

(四) 腹膜后肿瘤的一般规律155

(五) 腹膜后各类肿块声象图特征156

六、介入性超声157

(一) 超声穿刺应选用的诊断仪158

(二) 超声穿刺换能器158

(三) 临床应用158

七、超声多普勒在临床的应用159

(一) 基本原理与仪器159

(二) 技术及临床应用160

主要参考文献161

Ⅴ. 电子显微镜技术162

一、透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162

(一) 生物样品常规制备技术162

(二) 透射电镜的几种特殊技术172

二、扫描电镜技术180

(一) 生物样品常规制备技术180

(二) 特殊样品制备技术185

主要参考文献188

Ⅵ. 电泳技术189

一、电泳技术历史进展189

二、常用电泳技术190

(一) 滤纸载体电泳技术190

(二) 淀粉板电泳技术192

(三) 琼脂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193

(四)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技术193

(五)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199

(六) 显微细胞电泳技术204

(七) 酶标记电泳技术206

三、免疫电泳技术207

(一) 琼脂和琼脂糖免电泳技术207

(二) 琼脂和琼脂糖参比免疫电泳技术209

(三) 琼脂和琼脂糖火箭免疫电泳技术211

(四) 琼脂和琼脂糖双向免疫电泳(亦称交叉免疫电泳)技术213

(五) 琼脂和琼脂糖线免疫电泳技术214

(六) 醋酸纤维素薄膜微量免疫电泳技术215

(七) 放射免疫电泳自显影技术216

(八) 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圆芯免疫电泳技术219

四、特殊电泳技术219

(一) 聚丙烯酰胺凝胶--十二烷硫酸钠电泳技术检测生物分子量和迁移率219

(二) 凝胶等电点聚焦电泳技术224

(三) 新型制备式PAGE单管电泳技术227

(四) PAGE分离--病毒核酸(RNA)银染快速诊断技术228

(五) PAGE高效双向电泳分离技术230

(六) 高压电泳分离技术231

(七) 免疫转移电泳技术232

(八) 核酸(DNA/RNA)测定及序列PAG电泳分离分析技术234

(九) 毛细管电泳技术240

主要参考文献242

Ⅶ. 医学生物工程技术244

一、分子克隆技术244

(一) 分子克隆必须进行的步骤244

(二) 克隆载体的制备245

(三) 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和其他工具酶252

(四) 酶切图谱的制定与电泳分离255

(五) 真核细胞RNA的制备258

(六) 构建重组DNA分子技术263

(七) 杂交探针的制备267

(八) 克隆技术与基因诊断273

二、杂交瘤与单克隆技术275

(一) 动物免疫276

(二) 骨髓瘤细胞选择性培养与细胞制备277

(三) 融合剂与细胞融合279

(四) 克隆化与再克隆化技术282

(五) 单克隆抗体的检测283

(六) 细胞的冷冻与复苏287

(七) 单克隆抗体生产、纯化与贮存288

(八)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291

主要参考文献293

Ⅷ. 微量元素检测技术294

一、生物元素的功能与分类294

二、必需微量元素的意义296

(一) 人体必需元素296

(二) 必需微量元素296

(三) 必需微量元素的共同特性296

三、微量元素研究方法297

(一)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97

(二) 实验研究方法297

(三) 生物监测研究方法297

四、微量元素检测技术298

(一) 微量元素检测中样品的采集298

(二) 微量元素检测的样品前处理300

(三) 微量元素检测的仪器分析方法303

(四) 微量元素实验分析的质量控制307

五、生物元素定量分析技术310

(一) 生物常量元素定量分析技术310

(二) 微量元素定量检测技术310

(三) 生命中有害元素定量检测技术326

主要参考文献334

第二部分 临床医学检测技术336

Ⅸ. 血液分析336

一、血液检验的基本技术336

(一) 血细胞计数336

(二) 血细胞的其他检查341

二、细胞形态学检查346

(一) 普通染色法346

(二) 化学染色法346

(三) 骨髓象检查354

三、出血性疾病的检查355

(一) 过筛试验355

(二) 内源凝血系统检查359

(三) 外源凝血系统检查363

(四) 第Ⅰ、ⅩⅢ因子检查365

(五)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检查366

(六) 血小板功能检查369

四、溶血性贫血检查372

(一) 红细胞膜缺陷检查372

(二) 红细胞酶缺陷检查376

(三) 异常血红蛋白检查378

(四) 红细胞自身免疫检查382

五、血液流变学检查384

(一) 血液粘度测定384

(二)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385

(三) 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386

六、寄生虫检查386

(一) 疟原虫检查386

(二) 微丝蚴检查387

主要参考文献387

Ⅹ. 体液与排泄物分析388

一、尿液分析388

(一) 理学检查388

(二) 尿液渗透量检查389

(三) 化学检查390

(四) 尿沉淀物分析401

(五) 尿中激素检查403

二、粪便分析409

(一) 理学检查409

(二) 显微镜检查409

(三) 化学检查410

三、脑脊液分析412

(一) 理学检查412

(二) 蛋白质定性检查412

(三) 细胞计数413

(四) 细菌直接涂片检查414

(五) 真菌检查--新型隐球菌检查415

四、浆膜腔积液分析415

(一) 理学检查415

(二) 浆膜粘蛋白定性检查(Rivalta反应)415

(三) 蛋白定量检查416

(四) 细胞学检查416

(五) 参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416

五、精液分析417

(一) 理学检查417

(二) 显微镜检查417

六、前列腺液分析418

七、胃液分析419

(一) 基础胃酸分泌量及最大胃酸分泌量的测定419

(二) 显微镜检查419

八、十二指肠引流液分析420

(一) 标本收集420

(二) 理学检查420

(三) 显微镜检查420

九、痰液分析421

(一) 理学检查421

(二) 显微镜检查421

(三) 嗜酸性粒细胞检查421

(四) 细菌检查421

(五) 其他检查421

主要参考文献422

Ⅺ. 生化分析423

一、糖类测定423

(一) 血糖测定423

(二) 葡萄糖耐量测定425

(三) 脑脊液葡萄糖测定426

二、蛋白质测定426

(一) 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测定426

(二) 血清白蛋白溴甲酚绿法测定428

(三) 血清蛋白电泳图形分析及其临床意义429

(四)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431

(五) 血清粘蛋白测定432

(六)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434

三、非蛋白类物质测定434

(一) 血清尿素氮酶偶联速率法测定434

(二) 血清肌酐测定435

(三) 血清尿酸测定437

四、血脂测定438

(一)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438

(二) 血清甘油三酯酶法测定438

(三) 脂蛋白电泳439

(四)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聚乙二醇法测定440

(五) 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聚乙二醇法测定441

(六) 血清载脂蛋白AI及B(APOAI及APOB)测定442

五、血清酶类测定443

(一) 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测定443

(二)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444

(三) 血清胆碱酯酶测定445

(四)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447

(五) 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448

(六)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448

(七)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测定449

(八)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451

(九)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1测定452

(十) 血清酸性磷酸酶测定453

(十一) 血清淀粉酶碘--淀粉比色法测定454

(十二)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455

六、无机离子测定457

(一) 钾钠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457

(二) 氯化物硫氰酸汞比色测定458

(三) 血清钙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测定459

(四) 血清无机磷米吐尔直接显色测定460

(五) 血清锌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测定461

(六) 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亚铁嗪比色测定462

七、肝功能试验463

(一) 血清总胆红质和结合胆红质测定463

(二) 血氨谷氨酸脱氢酶速率法测定464

八、血液pH及血气分析466

(一) 酸碱血气常用参数含义及参考值466

(二) 各型酸碱失衡的判断469

九、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472

(一) X图室内质量控制方法472

(二) 室间质量评价基础知简介475

主要参考文献477

Ⅻ. 医学免疫学技术479

一、常用基本技术479

(一) 血凝(HA)技术479

(二) 免疫荧光(IFA)技术480

(三) 酶免疫吸附(ELISA)技术481

(四) 金标记技术483

(五) 抗体纯化技术484

(六) 免疫学试验的质量控制486

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技术488

(一)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技术488

(二) 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检测490

三、体液免疫功能检测技术501

(一) 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测定技术501

(二) 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检技术509

四、肿瘤相关抗原、抗体检测技术537

(一) 肿瘤相关抗体及其产物的免疫检测537

(二) 肿瘤相关的胚胎抗原检测538

主要参考文献541

ⅩⅢ.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543

一、细菌的分类543

(一) 常用的细菌分类系统543

(二) 细菌的分类标记543

(三) 细菌分类鉴定的方法543

二、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及其工作模式544

(一) 现代感染类型的变化544

(二) 现代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544

(三) 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工作模式545

(四) 支持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工作模式的措施546

三、临床细菌学的实验技术546

(一) 非染色标本检查法546

(二) 常用染色法546

(三) 显微镜检查549

(四) 培养技术551

(五) 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技术552

四、常用细菌学生化鉴定技术554

(一) 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554

(二) 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试验556

(三) 碳源、氨源利用试验557

(四) 细菌酶测定试验558

(五) 其他试验560

(六) 血清学试验561

五、常见临床标本细菌学检查程序562

(一) 血液及骨髓的细菌学检查562

(二) 尿液的细菌学检查563

(三) 粪便的细菌学检查563

(四) 腋液及其他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学检查564

(五) 脑脊液的细菌学检查565

(六) 穿刺液的细菌学检查567

(七) 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查567

六、球菌的鉴定567

(一) 革兰阳性球菌的鉴定567

(二) 革兰阴性球菌的鉴定572

七、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573

(一) 白喉杆菌的鉴定573

(二) 李斯特菌属的鉴定575

(三) 红斑丹毒丝菌的鉴定575

(四) 炭疽杆菌的鉴定576

(五) 蜡样芽胞杆菌的鉴定576

(六) 结核杆的检查576

八、肠杆菌科的鉴定578

(一) 肠杆菌科的一般特征及与其他类似菌的鉴别578

(二) 肠杆菌科噬菌科定属法578

(三) 肠杆菌科细菌的初步分群583

(四) 苯丙氨酸、葡萄糖酸盐阳性菌的鉴定584

(五) 葡萄糖酸盐阳性菌的鉴定594

(六) 苯丙氨酸阳性菌的鉴定596

(七) 与临床有关的其他菌的鉴定597

九、弧菌科的鉴定601

(一) 弧菌属的鉴定601

(二) 气单胞菌属的鉴定604

(三) 邻单胞菌属的鉴定605

十、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605

(一) 弯曲杆菌属的鉴定605

(二) 幽门螺杆菌的鉴定606

(三) 嗜血杆菌属的鉴定607

(四) 鲍特菌属的鉴定608

(五) 阴道加德纳菌的鉴定608

十一、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杆菌和球杆菌的鉴定609

(一) 非发酵菌的初步分群609

(二) 假单胞菌属的鉴定609

(三) 产碱杆菌属的鉴定613

(四) 不动杆菌属的鉴定613

(五) 莫拉菌属与Oligella菌属的鉴定614

(六) 黄杆菌属的鉴定614

(七) 金杆菌属的鉴定615

(八) 土壤杆菌属的鉴定616

(九) 艾肯菌属的鉴定617

十二、厌氧菌的分离鉴定617

(一) 厌氧菌的概念617

(二) 厌氧菌的感染率618

(三) 厌氧菌的分离培养618

(四) 厌氧菌的鉴定619

十三、临床真菌检验624

(一) 直接检查625

(二) 培养基的选择625

(三) 酵母样真菌的实验室检查626

十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628

(一) 稀释法628

(二) 纸片扩散法632

(三) E试验634

(四) 快速药敏试验635

(五)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测636

(六) 淋病奈瑟球菌耐药性监测636

(七) 真菌药敏试验636

(八) 厌氧菌的药敏试验638

(九) 血清杀菌水平的测定639

(十) 血药浓度的监测639

(十一) 药敏试验的自动化639

(十二) 药敏检测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640

十五、医院内感染的监测640

(一) 医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640

(二)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医院内感染监测中的作用641

十六、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641

(一) 细菌DNA的提取641

(二) 细菌DNA G+C mol%的测定642

(三) 质粒分析技术644

(四) 基因探针644

(五) 聚合酶链反应(PCR)645

十七、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646

(一) 室内质量控制646

(二) 室间质量控制653

十八、L型细菌的检验656

(一) 培养基的制备657

(二) L型细菌培养657

(三) L型细菌的鉴定657

十九、其他病原体的检验658

(一) 立克次体的检验658

(二) 衣原体检查659

(三) 支原体检查659

主要参考文献660

ⅩⅣ. 医学研究统计方法662

一、概述662

(一) 医学统计方法的主要内容662

(二)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662

(三) 医学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663

二、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664

(一) 空白对照设计664

(二) 相互对照设计665

三、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665

(一) 对照原则665

(二) 随机化原则666

(三) 重复原则668

四、医学研究的三大要素669

(一) 研究因素的确定669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670

(三) 研究效应671

五、误差和偏性的控制671

(一) 误差671

(二) 偏性672

六、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672

(一)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673

(二) 计量资料的统计推断677

七、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683

(一) 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683

(二) 计数资料的统计推断685

八、等级资料的统计分析690

(一) 秩和检验690

(二) Ridit分析693

九、医学正常值范围的确定696

(一) 一般原则和方法696

(二) 正态分布法确定正常值范围698

(三) 百分位数法确定正常值范围701

(四) 容许区间法确定正常值范围702

主要参考文献705

ⅩⅤ. 电子计算机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706

一、计算机的基础知识706

(一) 计算机的发展706

(二)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707

(三) 计算机语言709

(四) 计算机的数据表示方法710

(五) DOS操作系统710

(六) 计算机网络719

(七) 人工智能719

二、医院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和基本要求720

(一) 计算机是怎样进入医院的720

(二) 医院计算机在系统功能上的要求721

(三) 医院计算机系统的人员要求721

三、计算机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722

(一) 临床实验室自动化的发展概况722

(二) 实验室计算机应用的几种方式723

(三) 计算机整体化进入实验室724

(四) 临床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趋势724

(五) 临床医学实验室计算机化的好处724

四、计算机在医学检验上的应用725

(一) 自动分析仪多用户系统725

(二) 临床微生物学计算机系统731

(三) 医院输血业务计算机系统734

(四) 计算机质量控制系统736

(五) 计算机在实验室管理上的应用745

(六) 计算机在其它方面的应用746

五、发展与展望749

主要参考文献750

第三部分 医学其他检测技术753

ⅩⅥ. 核医学诊断技术753

一、核素标记技术753

(一) 氯胺--T法的125l标记技术753

(二) 乳过氧化物酶(LPO)法的125I标记技术754

(三) Iodogen法的125I标记技术755

(四) 酶促合成法的32P标记技术755

(五) 交换法的3H标记技术756

(六) DTPA双环酸酐法的113mIn标记技术757

(七) 99mTc标记技术758

二、体外放射分析技术761

(一) 受体制备技术761

(二) 雌二醇受体测定762

(三)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内T3受体测定763

(四)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测定764

(五) 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测定764

(六) 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765

(七) 血清T3、T4测定(PEG)法767

(八) LH、FSH、PRL的测定768

(九) 睾酮、雌二醇测定769

(十) 人血清促甲状腺素(hTSH)测定770

(十一) 生长激素(hGH)测定771

(十二)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HCG--β)测定772

(十三) 皮质醇(Cortisol)测定773

(十四) 胃泌素测定773

(十五) 胰岛素测定774

(十六) 铁蛋白测定775

(十七) 甲胎蛋白测定776

(十八) 癌胚抗原测定777

(十九) β2--微球蛋白测定777

三、脏器功能测定778

(一) 甲状腺吸131l率测定778

(二) 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779

(三) 过氯酸钾释放试验780

(四) TRH兴奋试验781

(五) 心功能测定781

(六) 胃排空测定784

(七) 131l--邻碘马尿酸钠肾图785

(八) 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786

(九)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787

四、脏器显像788

(一) 脑血流灌注显像788

(二) 脑脊液间隙显像788

(三) 甲状腺显像789

(四) 肾上腺皮质显像790

(五) 肾上腺髓质显像791

(六) 放射性核素心血管显像792

(七) 心肌灌注显像793

(八) 急性心肌梗塞“热区”显像794

(九) 心肌代谢显像795

(十) 动态肝血流及血池显像795

(十一) 肝实质显像796

(十二) 肝受体显像796

(十三) 肝胆动态显像797

(十四) 胰腺显像798

(十五) 肾静态显像799

(十六) 肾动态显像799

(十七) 子宫、输卵管显像800

(十八) 阴囊血流及血池显像801

(十九) 胎盘显像801

(二十) 骨显像802

(二十一) 骨髓显像803

(二十二) 脾显像804

(二十三) 淋巴显像804

(二十四) 67Ga肿瘤显像806

(二十五) 放射免疫显像806

五、核辐射检测及防护技术807

(一) γ闪烁计数器最佳工作条件选择807

(二) γ放射性测量809

(三) 低能β放射性生物样品的制样和测量技术810

(四) 猝灭校正方法812

(五) 放射防护技术813

六、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814

(一) 物质在体内吸收、分布及排泄规律的示踪研究814

(二)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3H-TdR掺入法815

(三) 标记DNA探针(缺口转译法)816

(四) 红细胞寿命测定817

(五) 红细胞利用59Fe百分率测定817

(六) 铁吸收试验818

(七) 血浆铁转换率测定819

(八) 红细胞破坏场所的测定820

(九) 血小板寿命测定821

(十) 维生素B12吸收测定821

七、放射自显影术822

(一) 宏观放射自显影术822

(二) 光学显微镜放射自显影术823

(三) 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术825

主要参考文献825

ⅩⅦ. 法医学检测技术827

一、法医病理检测技术827

(一) 尸体检验技术827

(二) 与法医有关的特殊病理染色技术834

二、法医物证检测技术(也称法医血清学)839

(一) 基本原理839

(二) 新鲜血液的红细胞血型测定840

(三) 抗A、抗B标准血清效价测定842

(四) ABH血型物质的测定843

(五) 血痕预备试验844

(六) 血痕的确证试验845

(七) 抗血清的制备技术(Ⅰ)846

(八) 抗血清的制备技术(Ⅱ)848

(九) 血痕的种属试验850

(十) 血痕的ABO血型测定854

(十一) 血痕的MN血型测定856

(十二) 血痕的P血型测定858

(十三) 一人血或多人血的鉴定858

(十四) 血痕的性别测定859

(十五) 月经血痕的检验861

(十六) 血痕混合斑的鉴别检验863

(十七) 交叉免疫电泳对人血痕的同一认定864

(十八) 人血清结合球蛋白(HP)的分型865

(十九) 人血清特异成分(GC)型测定868

(二十) 人红细胞酶--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1)分型869

(二十一) 人红细胞酶--脂酶D(ESD)分型870

(二十二) 人红细胞酶--乙二醛酶I(GLO1)分型871

(二十三) 人红细胞酶--酸性磷酸酶(EAP)分型872

(二十四) 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分型873

(二十五) 唾液斑检验876

(二十六) 精斑检验878

(二十七) 毛发检验881

(二十八) 组织脏器碎片的检验883

(二十九) 骨骼检验884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886

主要参考文献890

ⅩⅧ. 性传播疾病检测技术892

一、梅毒检测技术892

(一)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893

(二)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894

(三) 梅毒密螺旋体细胞凝集试验(TPHA)895

(四) 梅毒检测程序896

二、淋病检测技术896

(一) 细菌学检测技术896

(二) 淋球菌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899

(三) 急性淋病实验室检测技术900

三、非淋菌性尿道炎检测技术900

(一) 直接观察901

(二) 分离培养901

(三) 沙眼衣原体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902

四、尖圭湿疣检测技术903

(一) 临床表现903

(二) 实验诊断技术903

(三) 尖圭湿疣的恶性转变904

五、软下疳检测技术905

(一) 临床表现905

(二) 实验室诊断技术905

(三) 软下疳诊断要点906

六、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检测技术906

(一) 临床表现906

(二) 实验室诊断技术907

七、生殖器疱疹检测技术909

(一) 临床表现909

(二) 实验室诊断技术910

八、生殖器念珠菌病检测技术913

(一) 直接涂片检查913

(二) 鉴别诊断913

九、滴虫病检测技术914

(一) 实验室诊断技术915

(二) 鉴别诊断915

十、加特纳菌性阴道炎检测技术915

(一) 直接涂片检查916

(二) 胺试验916

(三) 涂片染色916

(四) 分离培养916

十一、腹股沟肉芽肿检测技术917

(一) 诊断要点917

(二) 实验室诊断技术917

(三) 鉴别诊断917

十二、艾滋病918

(一) 概况918

(二) AIDS的病原学及传播途径919

(三) AIDS的临床表现920

(四) AIDS的实验室诊断技术921

(五) HIV感染分类及AIDS病例诊断标准925

(六) AIDS的治疗、预防和监测928

主要参考文献931

ⅩⅨ. 病理组织学技术932

一、病理组织学常规技术932

(一) 生物组织样品处理932

(二) 脱水、透明与浸蜡934

(三) 组织包埋法934

(四) 组织切片技术935

(五)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936

(六) 封固938

二、特殊染色及组织化学技术938

(一) 结缔组织染色法938

(二) 神经组织染色法940

(三) 脂肪染色944

(四) 碳水化合物显示法945

(五) 细菌及其他病原体染色法947

(六) 特殊细胞及胞浆颗粒染色法949

(七) 色素和钙盐显示法952

(八) 酶的组织化学技术953

(九) 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及核糖核酸显示法957

(十) 蛋白质及氨基酸显示法958

三、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959

(一) 免疫组化样品的一般处理960

(二) 免疫荧光法960

(三) 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961

(四) 免疫金银技术963

(五) 亲合免疫细胞化学技术964

(六) 分子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964

主要参考文献965

ⅩⅩ. 细胞遗传学检测技术966

一、染色体检测技术966

(一) 分离培养与染色体制备技术966

(二) 骨髓染色体制备技术971

(三) 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检测技术972

(四) 毛根细胞染色体检测技术973

(五) 几种染色体带检测技术974

(六) 姊妹染色体单体交换检测技术980

(七) 染色体复制顺序981

(八) 染色体带高分辨检测技术982

二、细胞核微核检测技术986

(一) 血液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技术987

(二) T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技术988

(三) 淋巴细胞浆阻滞微核检测技术988

(四) 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检测技术988

(五) 鸡及其它动物红细胞微核检测技术989

三、性染色质检测技术989

(一) X染色质检测技术989

(二) Y染色质检测技术990

四、遗传学脉冲电泳技术991

五、小鼠遗传基因图谱位点的组成(33个)994

主要参考文献996

ⅩⅪ. 酶学技术997

一、酶法分析的实验技术997

(一) 酶促反应中相关物质的浓度测定997

(二) 酶促反应测定方法998

二、常用酶的测定技术999

(一) 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技术999

(二)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技术1002

(三)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技术1003

(四)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技术1005

(五) 血清谷氨酸脱氢酶测定技术1006

(六) 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测定技术1007

(七) 脂肪酶(LPS)测定技术1009

(八) 淀粉酶(AMS)测定技术1010

(九) 碱性磷酸酶(ALP)测定技术1011

(十) 酸性磷酸酶(ACP)测定技术1012

(十一) 肌酸激酶(CK)测定技术1014

三、同工酶及其测定1015

(一)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技术1016

(二) 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技术1018

(三)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测定技术1020

(四) 其它同工酶的测定1021

四、底物的酶法测定技术1021

(一) 葡萄糖的酶法测定1022

(二) 胆固醇的酶法测定1023

(三) 尿素的酶法测定1024

(四) 乳酸的酶法测定技术1024

(四) 其它底物的酶法检测1026

五、酶工程技术1027

(一) 酶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技术1027

(二) 固化酶技术1029

(三) 多酶反应器技术1033

(四) 化学修饰及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1034

主要参考文献1035

ⅩⅫ. 输血技术1036

一、红细胞血型鉴定技术1036

(一) 常用血型血清学基本技术1036

(二) ABO血型鉴定技术1048

(三) ABO亚型鉴定技术1049

(四) Rh血型鉴定技术1051

(五) Du型(Rh变异型)鉴定技术1052

(六) 其它血型鉴定技术1053

二、交叉配血试验1054

(一) 盐水配血试验1054

(二) 酶配血试验1055

(三) 抗人球蛋白配血试验1056

三、白细胞血型鉴定技术1057

(一) 白细胞凝集试验1057

(二) HLA分型技术1058

四、血小板的血型血清学技术1065

(一) 固相血小板免疫血清学试验1065

(二) 简易血小板血清学技术1066

五、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鉴定技术1067

(一) HDN血型血清学检测程序1068

(二) 母婴ABO血型不合HDN鉴定1068

(三) 母婴Rh血型不合HDN鉴定1070

(四) HDN鉴定结果分析及预后判断1070

(五) HDN患儿输血选择原则1071

六、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技术1071

(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1071

(二) 各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血清学特征1072

(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清学技术1072

(四)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治疗原则1073

七、溶血性输血反应检测技术1074

(一)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074

(二)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HTR)1075

八、成分输血技术1075

(一) 红细胞输血技术1076

(二) 白细胞输血技术1079

(三) 血小板输血技术1080

(四) 血浆输血技术1081

(五) 血浆凝血因子输血技术1082

(六) 免疫球蛋白的输注技术1084

(七) 人血白蛋白及血浆蛋白组分输注技术1085

(八) 血液代用品输注技术1086

九、自身输血技术1088

(一) 保存式自身输血1088

(二) 稀释式自身输血1089

(三) 回收式自身输血1090

十、治疗性输血技术1090

(一) 血浆置换与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1090

(二) 紫外线照射及充氧血疗技术1092

(三)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输注)1094

(四) 新一代治疗用血细胞1098

主要参考文献1098

ⅩⅩⅢ. 药品制剂分析技术1100

一、药品制剂技术1100

(一) 真溶液型药剂1100

(二) 胶体溶液型药剂1102

(三) 混悬剂1104

(四) 乳浊液型药剂1106

(五) 注射剂1108

(六) 输液剂1110

(七) 制剂技术的发展趋势1113

二、药品化学分析技术1117

(一) 酸碱滴定法1117

(二) 氧化还原法1118

(三) 沉淀滴定法1119

(四) 络合量法1122

(五) 重氮化法1122

三、药品仪器分析技术1123

(一) 折光率测定法1123

(二) 旋光度测定法1124

(三) 电位分析法1125

(四)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1126

(五) 红外分光光度法1131

(六) 薄层色谱法1131

(七) 荧光光谱法1132

(八)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34

主要参考文献1136

附录1137

一、常用指示变色试剂(指示剂)1137

二、血浆蛋白质成分物化性质1138

三、血小板因子名称与生理关系1140

四、凝血因子名称及其特征1140

五、人血液、红血球、血浆、血清中的元素成分表(mg/L)1141

六、人体微量元素1142

七、人膳食中各种元素参考范围(mg/d)1143

八、多种缓冲溶液及其配制1145

(一) 0.05mol/L pH6.8-9.0巴比妥钠缓溶液1145

(二) 0.1mol/L pH7.0-8.0磷酸盐缓冲溶液1145

(三) M/15pH6.0-8.4磷酸缓冲溶液1146

(四) 0.01mol/L pH5.8-8.0PBS缓冲溶液1146

(五) 0.05mol/L pH7.2-9.0Tris缓冲溶液1147

(六) 0.01mol/L pH2.2-3.6Gly--HCl缓冲溶液1147

(七) Tris及其它试剂配制的缓冲系统1148

(八) 几种特殊应用溶液的配制1149

九、放射性单位换算表1158

十、医用主要核素特征1159

十一、e-x函数表1161

十二、医学数理统计参用表1162

(一) 随机数字表1162

(二) 随机排列表1163

(三) t界值表1164

(四) F界值表(方差分析用)11165

(五) x2界值表1170

(六) H界值表(三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用)1172

(七) 百分数与概率单位对照表1173

(八) D值界表(正态性检验用)1175

(九) 单侧容许限因子k值1176

(十) 双侧容许限因子k值(控制中部)1177

(十一) 双侧容许限因子k值(控制双尾)1178

十三、医学技术实验常用试剂1179

十四、医学技术部分英中文对照1182

十五、动物实验技术1219

(一) 动物选择1219

(二) 接种途径1219

(三) 血液采集1220

(四) 常用实验动物正常血象1222

(五) 常用实验动物正常体温变动范围1223

十六、医学技术常用计量单位1223

主要参考文献1224

1995《医学技术实用全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本正主编 1995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实用临床医学全书(1998 PDF版)
实用临床医学全书
1998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能技术实用全书  中( PDF版)
节能技术实用全书 中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节能技术实用全书  上( PDF版)
节能技术实用全书 上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秘书实用技术(1988 PDF版)
秘书实用技术
1988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用消毒实用技术(1997 PDF版)
医用消毒实用技术
1997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实用医学昆虫学实验技术(1999 PDF版)
实用医学昆虫学实验技术
1999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用化学实验技术导论(1998 PDF版)
医用化学实验技术导论
1998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Internet实用技术与生物医学应用(1997 PDF版)
Internet实用技术与生物医学应用
1997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现代医学实用美容技术(1998 PDF版)
现代医学实用美容技术
1998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现代医学实验技巧全书  下(1995 PDF版)
现代医学实验技巧全书 下
1995 北京市: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血管超声诊断图谱(1999 PDF版)
血管超声诊断图谱
1999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用生物学实验与技术(1999 PDF版)
医用生物学实验与技术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核医学显象技术(1996 PDF版)
实用核医学显象技术
1996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实用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1997 PDF版)
实用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
1997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用微生物实验技术(1981 PDF版)
医用微生物实验技术
1981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