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求取 ⇩

导论1

引言--人类的诞生8

第一章 医药学的起源10

远古~公元前21世纪10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起源概述10

一、社会背景10

二、医药学起源概述13

第二节 卫生保健的起源16

一、居处17

二、衣着18

三、用火20

五、婚姻21

四、导引21

第三节 药物的起源23

一、植物药的发现23

二、动物药的发现24

三、矿物药的发现24

四、药物起源的传说24

第四节 针灸与外治法的起源25

一、针灸的起源25

(一)关于“以石治病”的文献记载25

(二)关于“以石治病”的出土实物26

(三)关于针法的起源27

(四)关于灸法的起源28

二、外治法的起源29

一、伏羲氏30

第五节 传说中的医家30

三、黄帝31

四、僦贷季31

五、俞跗31

六、岐伯31

二、神农氏31

七、伯高32

八、少俞32

九、鬼臾区32

十、桐君32

十一、雷公32

十二、马师皇32

十三、少师32

二、医源于巫33

第六节 医药起源问题及古人长寿说33

一、医源于圣人33

三、医源于动物本能35

四、关于古人长寿之说36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实践38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春秋)38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发展概述38

一、社会背景38

二、医药学发展概述41

第二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早期的诊疗技术42

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42

二、病名的出现43

四、早期的诊疗技术及金属医针的出现44

三、对自然环境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44

第三节 医学理论的萌芽45

一、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45

(一)关于气、精、神的学说45

(二)关于阴阳、五行学说46

(三)关于天人相应的思想47

二、早期的医学理论47

(一)病因学47

(二)预防医学思想的萌芽48

第四节 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48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48

二、酒的酿造及其意义50

(一)汤剂(水药)说52

三、汤液的创制52

(二)五谷之液说53

第五节 早期的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53

一、早期的卫生保健53

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55

第六节 古代医家56

一、伊尹56

二、医缓56

三、医和57

四、文挚57

五、医竘57

六、长桑君57

一、巫术对医药的统治58

第七节 医与巫的斗争58

七、矫氏、俞氏、卢氏58

二、医巫关系的演变59

第三章 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62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62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发展概述62

一、政治经济62

二、科学文化64

(一)史学和文学64

(二)科学技术65

三、哲学思想67

(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67

(二)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69

四、医药学发展概述70

一、西汉以前古医书的存佚简况71

第二节 诸汉墓出土的各种医药文物71

二、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及医学文献72

(一)西汉古尸的完整保存是防腐学上的奇迹72

(二)马王堆出土的各种古籍和医学文献73

(三)马王堆医书的内容和价值74

三、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简医书76

四、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医用文物77

五、武威汉简《治百病方》77

第三节 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78

一、《黄帝内经》78

(一)《内经》的书名、作者及成书年代78

(二)《内经》的基本内容和成就81

(三)《内经》的影响90

(一)《难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91

二、《难经》91

(二)《难经》的内容和成就92

(三)《难经》的影响93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与《神农本草经》问世94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94

二、《神农本草经》96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96

(二)《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和成就97

(二)《神农本草经》的影响和局限性100

第五节 临证医学的成就100

一、战国以来临证医学的发展概况100

(一)张仲景生平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101

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101

(二)《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104

(三)《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108

(四)《伤寒杂病论》的影响110

第六节 主要医药学家111

一、扁鹊111

(一)扁鹊生平111

(二)扁鹊的医学成就112

(三)扁鹊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高尚医德114

(四)扁鹊对后世的影响115

二、文挚115

三、淳于意及其“诊籍”116

(一)淳于意生平116

(二)淳于意的医学成就116

(三)淳于意的科学态度118

四、涪翁与郭玉119

(一)涪翁119

(二)郭玉119

(四)淳于意精心培养学生119

五、华佗120

(一)华佗生平120

(二)华佗的医学成就121

(三)华佗在医疗体操方面的贡献122

六、苏耽和董奉123

(一)苏耽123

(一)韩康124

(二)壶翁124

七、韩康与壶翁124

(二)董奉124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126

公元265~960年(两晋~五代)126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发展概述126

一、政治经济126

二、科学文化128

(一)祖冲之与圆周率128

(二)贾思勰与《齐民要术》128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28

(四)天文历算128

(五)建筑128

三、哲学思想129

(一)玄学的兴起与泛滥129

(二)佛教的兴起与道教的流行129

(三)儒佛道并立与三教归一130

四、医药学发展概述131

第二节 医学文献的整理和医学理论的提高131

一、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131

(一)《内经》的注释和整理131

(二)《伤寒论》的整理与研究133

二、医学理论的提高135

(一)脉学135

(二)病源证候学138

第三节 药物学的进步140

一、本草著作的整理和充实140

(一)《本草经集注》140

(二)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141

(三)《本草拾遗》和《蜀本草》142

(四)外来药物的整理143

(五)食疗本草的整理144

(六)本草工具书的出现145

二、对特效药物的认识和应用145

(一)常山、蜀漆治疟疾145

(二)粳米治疗脚气145

(三)海藻、昆布等疗瘿145

(四)动物肝脏疗盲146

(五)胎盘补益治虚劳146

(六)砷剂治疗齿突146

三、服石、炼丹与制药化学146

(一)服石146

(二)炼丹与制药化学147

四、药物炮炙法的总结148

第四节 综合性医著的出现149

(一)葛洪生平150

(二)《肘后救卒方》150

一、葛洪与《肘后救卒方》150

二、孙思邈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152

(一)提倡高尚的医疗道德152

(二)对临证各科的贡献153

(三)对药物学的贡献154

(四)对老年医学的贡献155

三、王焘与《外台秘要》156

(一)王焘生平156

(二)《外台秘要》156

(一)宇妥·元丹贡布生平157

(二)《四部医典》157

四、宇妥·元丹贡布与《四部医典》157

第五节 著名医学家160

一、秦承祖160

二、姚僧垣160

三、王显160

四、李修160

五、徐氏医学世家161

六、范汪161

七、褚澄161

八、杨玄操162

九、张文仲162

十、韦慈藏162

十一、许智藏、许胤宗162

第六节 临证各科的发展163

十四、沈应善163

一、内科163

十二、甄权、甄立言163

十三、崔知悌、宋侠163

二、针灸科164

三、外科165

四、妇产科166

五、小儿科167

六、按摩科与伤科168

七、五官科170

八、养生学171

九、美容方173

第七节 医政设施173

一、医药行政173

二、医学教育175

一、中朝医学交流176

第八节 中外医学交流176

二、中日医学交流177

三、中印医学交流178

四、中越医学交流179

五、中国与阿拉伯医药交流180

六、中国与阿富汗、尼泊尔医学交流181

七、中国与东南亚和非洲的医学交流181

八、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医药交流181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183

公元960~1368年(宋辽金元)183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发展概述183

一、政治经济183

二、科技文化185

四、医药学发展概述186

三、哲学思想186

第二节 医政设施188

一、改进医事管理188

(一)翰林医官院188

(二)地方医官188

(三)军医组织189

(四)法医检验制度189

(五)金元医事制度190

二、设置慈善疗养机构191

(一)安济坊191

(二)保寿粹和馆192

(三)养济院192

(四)福田院192

(七)病囚院193

(六)漏泽园193

(五)慈幼局193

三、开设国家药局194

(一)御药院194

(二)尚药局195

(三)和剂局与惠民局195

(四)金元药局的变化197

四、颁行医药律令197

(一)有关医药律令197

(二)有关饮食卫生的律令198

(三)有关保健方面的律令199

(四)有关囚犯的医药卫生管理律令200

(五)元代有关医药的新律令200

(一)庆历兴学时期的医学教育201

第三节 医学教育201

一、北宋的医学教育201

(二)熙宁兴学时期的医学教育203

(三)崇宁兴学时期的医学教育205

二、南宋的医学教育207

(一)复兴医学207

(二)制定考试程文207

三、金代的医学教育208

四、元代的医学教育208

(一)教师的举荐与考核208

(二)各级医官的考述209

(三)学生来源209

(五)制定责罚条例210

(四)考试科目与所习经书210

第四节 文献整理与研究211

一、校刊医书211

(一)天宝至淳化年间对医书的整理211

(二)天圣年间对医书的整理212

(三)景祐至皇祐年间对医书的整理212

(四)校正医书局的成立与成就212

(五)大观至重和年间对医书的整理、编撰213

二、文献研究214

(一)《内经》研究214

(二)《难经》研究215

(三)《伤寒论》研究215

(三)《图经本草》218

(一)《开宝本草》218

(二)《嘉祐本草》218

第五节 药物学的发展218

一、官修本草218

二、医家撰著的本草219

(一)《日华子诸家本草》219

(二)《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219

(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219

(四)《本草衍义》220

(五)《宝庆本草折衷》221

(六)《本草成书》221

(七)《本草正经》与《履巉岩本草》221

(一)《日用本草》222

(二)《饮膳正要》222

三、食疗本草222

(八)《珍珠囊》222

四、制药学223

(一)制剂学223

(二)炮炙学223

第六节 方剂学的发展224

一、政府颁行方书224

(一)《普救方》224

(二)《太平圣惠方》224

(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4

(四)《对济总录》225

二、医家撰著的方书225

(一)《博济方》225

(二)《苏沈良方》225

(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226

(五)《鸡峰普济方》226

(四)《普济本事方》226

(三)《旅舍备要方》与《史载之方》226

(七)《济生方》227

(八)《活人事证方》与《仁斋直指方》227

(九)金元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227

第七节 医学理论的进步228

一、病因病机学228

(一)病因学228

(二)病机学229

二、诊断学230

(一)脉学230

(二)舌诊231

(三)其他诊法232

(二)《存真图》233

三、解剖学233

(一)《欧希范五脏图》233

第八节 临证各科的成就234

一、针灸科234

(一)著名专家和著作234

(二)针灸铜人与《针灸图经》235

(三)灸法236

(四)子午流注236

(五)经络学236

二、内科237

(一)内科的分化237

(二)诊治水平的提高237

三、外科238

(一)外科理论238

(三)急证救治的进步238

(二)诊疗技术239

(三)手术疗法240

四、骨伤科240

(一)专科设置240

(二)骨伤检查法241

(三)骨伤治疗学242

(四)器材与器械243

五、妇产科244

(一)产科244

(二)妇科245

六、儿科246

(一)专科设置246

(二)儿科体系的形成246

(三)痘疹专论247

(四)特殊诊法248

七、五官科248

(一)眼科248

(二)耳鼻喉科249

(三)口齿科250

八、按摩科250

(一)宋代按摩科250

(二)金元时的按摩科251

九、法医学251

(一)宋以前的法医学251

(二)《折狱龟鉴》与《棠阴比事》251

(三)宋慈与《洗冤集录》252

(四)《结案式》与《无冤录》253

二、学术流派254

(三)意识形态254

(一)刘完素--火热论254

第九节 学派与创新254

(一)社会因素254

一、历史条件254

(二)科学技术254

(二)张元素--脏脏辨证论256

(三)张从正--攻邪论257

(四)李杲--脾胃论258

(五)王好古--阴证论260

(六)朱震亨--相火论260

(二)学术发展的创造性263

第十节 医家与著述263

(一)学术发展的继承性263

三、影响及意义263

一、沙门洪蕴264

二、高若讷264

三、赵自化264

四、冯文智264

五、耶律庶成264

六、耶律敌鲁265

七、直鲁古265

八、许希265

九、孙尚、孙兆265

十、刘元宾265

十五、嵇清266

十三、杨介266

十四、李生266

十一、宋道方266

十二、王贶266

十六、汪夫人267

十七、皇甫坦267

十八、王克明267

十九、王继先267

二十、陈文中267

二十一、张杲268

二十二、程迥268

二十三、麻九畴268

二十六、罗知悌269

二十八、葛应雷269

二十七、王朝弼269

二十五、李庆嗣269

二十四、常用晦269

二十九、葛乾孙270

三十、罗天益270

三十一、窦默270

三十二、刘光大271

三十三、刘哈刺巴都鲁271

三十四、许国祯271

三十五、杜思敬272

三十六、危亦林272

三十七、赵良仁272

三十八、赵道震272

三十九、王珪272

四十三、吕复273

四十二、吴恕273

四十、沈好问273

四十一、项昕273

四十四、其他医学人物274

第十一节 少数民族医学274

一、藏医学275

(一)医籍的整理编撰275

(二)医学交流275

(三)著名医家275

二、蒙医学276

(一)基本理论的萌芽276

(二)解剖学的研究276

(三)方药学的丰富276

(六)独特的传统疗法277

(四)骨伤科的进展277

(五)战伤救护的经验277

第十二节 中外医药交流278

一、中朝医药交流278

二、中日医药交流279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280

四、中国与印度、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281

第六章 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283

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283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学发展概述283

一、政治经济283

二、科学文化285

三、哲学思想287

四、医药学发展概述288

一、《本草纲目》以前的中药学著述289

(一)综合性本草--《本草发挥》289

(二)专题性本草--《救荒本草》289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289

(三)地方性本草--《滇南本草》290

(四)简要性本草--《本草集要》291

(五)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292

(六)入门性本草--《本草蒙筌》293

二、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294

(一)李时珍生平与编著《本草纲目》经过294

(二)《本草纲目》的主要成就294

(三)《本草纲目》的影响296

(三)《本草备要》298

(四)《本草从新》298

(一)《本草述》298

(二)《本草述钩玄》298

三、《本草纲目》以后的药物学著述298

(五)《得配本草》299

(六)《本草纲目拾遗》299

(七)《植物名实图考》300

第三节 方剂学与药物炮制学的成就301

一、方剂学301

(一)《普济方》301

(二)《奇效良方》302

(三)《摄生众妙方》302

(四)《医方考》302

(七)《成方切用》303

(六)《医方集解》303

(五)《祖剂》303

二、药物炮制学304

(一)《炮炙大法》304

(二)《雷公炮炙药性解》304

第四节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05

一、明以前有关温病论述之梗概305

(一)宋以前有关温病的论述305

(二)宋元时期对温病的新见解305

二、吴有性“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的伟大创见305

(一)吴有性305

(二)戾气学说306

(三)对后世的影响307

(二)薛雪与《湿热条辨》308

三、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308

(一)叶桂与《温热论》308

(三)吴瑭与《温病条辨》309

(四)王士雄与《温热经纬》309

第五节 人痘接种术--世界人工免疫法的先驱309

一、有关天花病的文献记载309

二、接种人痘的方法310

三、人痘接种术的推广311

第六节 临证医学的新成就312

一、诊断学313

(一)《濒湖脉学》313

(五)《四诊抉微》314

(四)《脉诀汇辨》314

(二)《脉语》314

(三)《医灯续焰》314

(六)《三指禅》315

(七)《伤寒舌鉴》315

二、内科316

(一)《医学正传》317

(二)《万病回春》318

(三)《寿世保元》318

(四)《明医杂著》318

(五)《证治准绳》318

(六)《慎柔五书》319

(七)《病因脉治》319

(八)《理虚元鉴》319

(十)《金匮翼》320

(九)《证治汇补》320

(十一)《医林改错》321

(十二)《类证治裁》321

三、外科与伤科322

(一)《外科发挥》322

(二)《正体类要》322

(三)《外科理例》322

(四)《外科枢要》322

(五)《疡医证治准绳》323

(六)《外科正宗》323

(七)《外科大成》324

(八)《外科症治全生集》324

(九)《医宗金鉴》325

(十一)《疡科心得集》326

(十二)《伤科汇纂》326

(十)《疡医大全》326

(十三)《解围元薮》327

(十四)《疠疡机要》327

(十五)《霉疮秘录》327

四、妇产科328

(一)《万氏女科》328

(二)《女科证治准绳》328

(三)《济阴纲目》328

(四)《女科经纶》328

(五)《傅青主女科》328

(六)《达生篇》329

五、儿科329

(一)《婴童百问》329

(四)《幼科证治准绳》330

(二)《保婴撮要》330

(三)《万密斋医书十种》330

六、眼科331

(一)《原机启微》331

(二)《审视瑶函》332

七、品齿与喉科332

(一)口齿科332

(二)喉科332

八、针灸科333

(一)《针灸大全》334

(二)《针灸问对》335

(三)《针灸聚英》与《针灸节要》336

(四)《针灸大成》337

(五)《针方大集》340

(一)《小儿推拿秘旨》341

九、推拿按摩科341

(二)《小儿推拿秘诀》342

(三)《陈氏小儿按摩经》342

(四)《推拿广意》342

十、经络学说343

十一、气功与养生344

(一)《修龄要旨》344

(二)《万氏家传养生四要》344

(三)《清寤斋心赏编》344

(六)《摄生要语》345

(七)《摄生三要》345

(五)《寿世保元》345

(四)《赤风髓》345

(八)《老老恒言》346

(九)《寿世青编》346

第七节 医学道德的继承和发展346

第八节 医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349

一、古典医籍的考证与注释349

(一)对《内经》的研究和注释349

(二)对《难经》的研究和注释350

(三)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注释阐发351

(四)《神农本草经》的辑复352

二、医学全书、类书、丛书353

(一)《古今医统大全》353

(二)《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53

(三)《医宗金鉴》353

(二)《医学入门》354

三、医案专辑与医学入门书的出版354

(一)《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354

(三)《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与《时方歌括》355

四、医学史著述355

(一)李濂《医史》355

(二)《太医院志》、《医藏书目》与《考证古方权量说》356

五、人体解剖学356

第九节 始载与首创之医学事物357

一、“辨证施治”与“辨证论治”专门术语的最早见载357

二、病案内容的充实与记录规范化358

三、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358

四、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359

(二)明代宫廷医药机构360

(一)明代最高医药行政管理机关360

一、医事制度360

第十节 医事制度与卫生预防360

(三)明代平民医药机构与地方医疗机构361

(四)清代最高医药管理机关361

(五)医学教育和分科361

(六)对庸医造成医疗事故之惩罚条例362

二、卫生预防362

(一)职业病的防治362

(二)疫病的预防363

第十一节 著名医家364

一、王履364

二、楼英364

三、戴思恭365

四、虞抟365

六、汪机366

五、江瓘366

八、万全367

七、薛已367

九、高武368

十、李梴368

十一、徐春甫369

十二、孙一奎369

十三、杨继洲370

十四、方有执370

十五、王肯堂371

十六、武之望371

十七、吴崑372

十八、陈实功372

二十、赵献可373

十九、张介宾373

二十一、缪希雍374

二十二、李中梓374

二十三、陈司成375

二十四、李时珍375

二十五、吴有性375

二十六、喻昌375

二十七、傅山376

二十八、张志聪376

二十九、方以智377

三十、汪昂378

三十一、张璐379

三十二、祁坤379

三十四、柯琴380

三十三、李用粹380

三十五、叶桂381

三十六、薛雪382

三十七、尤怡382

三十八、王维德383

三十九、徐大椿383

四十、吴仪洛384

四十一、黄元御385

四十二、吴谦385

四十三、沈金鳌386

四十四、赵学敏387

四十五、魏之琇388

四十六、陈修园388

四十七、吴瑭389

四十八、王清任390

四十九、王士雄391

五十、章楠392

第十二节 中外医药交流392

一、中朝医药交流392

二、中日医药交流393

三、中国与欧洲以及其他国家的医药交流395

第七章 近百年的中国医药学397

公元1840~1949年 (清、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97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发展概述397

一、政治经济397

二、科学文化399

三、哲学思想401

四、医药学发展概述404

第二节 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405

一、传教士来华传教与行医405

二、建立诊所和医院407

三、吸收留学生414

四、编译西医学著作417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派与中医学兴废的论战419

一、中西医汇通论420

(一)唐宗海421

(二)朱沛文422

(三)张锡纯423

(四)恽铁樵424

二、废止中医论428

(一)俞樾的《废医论》428

(二)主张废止中医的代表--余云岫430

(三)为废止中医造舆论的汪企张432

三、改造中医论433

(一)提倡中医科学化的陆渊雷433

(二)系统论述中医科学化途径的谭次仲435

第四节 临证医学的发展438

一、内科438

(一)综合性著作438

(二)对内科疾病的认识439

(三)著名内科学家440

(四)学派之争缓和441

二、外科和伤科442

(一)普通外科学的发展442

(二)骨伤科学的进步445

(三)外治法的丰富446

三、妇产科447

(一)著名妇科学家447

(二)妇科名著447

四、儿科449

(一)儿科通论名著449

(二)对麻疹、痘疮的认识449

(三)儿科外治法的发展450

五、针灸科450

(一)著名针灸学家450

(二)著名针灸专书452

六、眼科454

(一)著名眼科专书454

七、喉科455

(二)眼科发展的特点455

(一)著名喉科专书456

(二)论治白喉的进展456

第五节 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458

一、《内经》458

(一)《内经》的整理与注释458

(二)《内经》的专题发挥459

(三)《内经》运气学说的研究459

(四)《内经》研究的新进展459

二、《难经》460

(一)《难经》的整理460

(二)《难经》的发挥460

(三)《难经》的考证460

(二)《伤寒论》的整理与注释461

(一)《伤寒论》研究的特点461

三、《伤寒论》461

(三)研究《伤寒论》注重实用462

(四)研究《伤寒论》力图创新说463

四、《金匮要略》464

(一)《金匮要略》的整理与注释464

(二)《金匮要略》的研究与发挥464

(三)《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综合研究465

五、医案、医话与医史465

(一)医案465

(二)医话466

(三)医史467

(一)丛书468

(二)全书468

六、丛书、全书与工具书468

(三)工具书469

第六节 药物学的成就470

一、古本草著作的研究和整理470

(一)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470

(二)仲昂庭《本草崇原集说》470

(三)孙子云《神农本草经注论》471

(四)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471

(五)阮其煜《本草经新注》472

二、药物效用的研究473

(一)屠道和《本草汇纂》473

(二)周岩《本草思辨录》474

(三)丁甘仁《药性辑要》475

(四)丁福保《中药浅说》475

三、药物鉴别和炮制法的研究476

(五)温敬修《实验药物学》476

(二)杨叔澄《制药学大纲》477

(一)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477

第七节 方剂学的成就478

一、方剂学理论的研究478

(一)费伯雄《医方论》478

(二)蒋文芳《时方论》479

(三)唐宗海《六经方证中西通解》480

二、方书的整理和编纂481

(一)曹绳彦《古今名医万方类编》481

(一)鲍相璈《验方新编》481

(二)吴克潜《古今医方集成》482

(三)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482

三、验方的汇编484

(三)李克蕙等《验方辑要》485

(二)龚自璋等《医方易简新编》485

(四)丁福保《中西医方汇通》486

第八节 旧中国岐视摧残祖国医药学与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487

一、北洋政府歧视排斥中医药487

二、国民政府废止中医药的措施487

三、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490

四、中央国医馆的成立492

五、《中医条例》的制订495

〔附录〕中字第十四号提案全文497

第九节 医学教育499

一、中医院校的建立499

(一)上海中医专门学校499

(二)浙江中医专门学校499

(五)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500

(三)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500

(四)山西医学传习所和医学专门学校500

(六)苏州国医学校和苏州国医研究院501

(七)新中国医学院501

(八)北平国医学院和华北国医学院502

(九)福建仙游国医专科学校502

(十)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502

〔附录〕中央国医馆令各省分馆、学校、学社令发国医专科学社及国医研究所暂行标准大纲505

附:国医专科学社及国医研究所立案暂行标准大纲505

二、西医院校的建立507

(一)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509

(二)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509

(三)江苏省立医学专科学校509

(五)直隶医学专门学校511

(四)浙江医学专门学校511

(六)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医科512

(七)国立药学专科学校512

第十节 学术团体与医药刊物512

一、中医学会及学术团体512

(一)中医学会512

(二)中医研究会(社)中中西医学研究会513

(三)医药学会514

二、医学期刊杂志的出版518

(一)中医药期刊的出版518

(二)西医药刊物的创办520

第十一节 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工作529

(二)医药卫生组织的建立530

(一)早期的太平军军医530

一、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组织530

二、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措施531

(一)设立医院、疗养院531

(二)征聘民间医生532

(三)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532

(四)禁酒、禁烟、禁鸦片532

(五)严禁巫术迷信及恶习533

第十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医药卫生工作533

一、卫生机构的建立533

(一)中央卫生机构533

(二)地方卫生机构535

(三)卫生人员的训练和管理536

(一)鼠疫537

二、疾病流行与卫生防疫537

(二)霍乱539

(三)天花539

(四)黑热病539

(五)血吸虫病540

(六)结核病540

(七)性病540

三、医药工业541

第十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542

一、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542

二、群众性卫生运动的开展543

(一)红军时期的卫生工作543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卫生工作545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卫生工作545

(一)红军时期的医疗卫生机构546

三、卫生机构的建立546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医疗卫生机构547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医疗卫生机构550

四、战伤救护工作的开展552

(一)红军时期的战伤救护工作552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伤救护工作553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伤救护工作554

五、中医工作的开展555

(一)红军时期的中医工作555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医工作555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医工作556

六、卫生干部的培养556

(一)红军时期的医学教育556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医学教育557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医学教育557

七、药品器材的生产558

(一)红军时期的药材工作558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药材工作558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药材工作558

八、医药卫生刊物的出版559

(一)红军时期的卫生宣传工作559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卫生出版工作559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卫生出版工作559

附录560

一、中国医学史大事年表560

二、人名索引572

三、书名索引584

1991《中国医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甄志亚主编 199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医学史略(1986 PDF版)
中国医学史略
1986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8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4
中国医学史(1978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78年06月第1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略(1983 PDF版)
中国医学史略
1983 企业书局
中国医学史  下(197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下
1974 华冈出版部
中国医学史略(1999 PDF版)
中国医学史略
1999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8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4 国立编译馆
中国医学史  上(197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上
1974 华冈出版部
中国医学史(1981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1 台湾商务印书馆
中国医学史(1991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9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97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76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76 黑龙江中医学院
中国医学史(1987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7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78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7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简史(1983 PDF版)
中国医学简史
1983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