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求取 ⇩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远古~公元前21世纪)1

第一节 原始人的疾病5

一、口腔疾病5

二、外伤疾病5

三、孕产疾病6

四、小儿疾病6

第二节 原始医疗的起源7

一、内服药的起源7

(三)原始热熨法9

(四)原始灸治法9

二、外治法的起源9

(二)原始止血法9

(一)原始按摩法9

(五)原始针刺法10

(六)原始外科手术10

三、原始的医疗工具10

一、火的利用及其意义12

第三节 最早的卫生保健12

二、穴巢、半穴居与干栏建筑14

三、树叶、兽皮与麻丝织物15

四、舞蹈与健身16

第四节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17

第二章夏~春秋时期的医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20

第一节 巫、巫医23

一、巫23

二、巫医24

第二节 医药卫生在甲骨文中的反映26

一、对人体部位的认识26

二、对疾病的认识26

三、医治疾病的方法27

四、对卫生习惯的记载28

第三节 古籍中的医药卫生记载28

一、《诗经》28

二、《山海经》29

四、《周礼》31

三、《礼记》31

(一)最早的医事制度32

(二)卫生保健设施33

第四节 病因学说的萌芽33

一、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33

二、七情与疾病的关系34

三、环境、饮食与疾病的关系34

二、早期的临床治疗35

第五节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5

一、早期的诊断方法35

三、早期的饮食疗法36

第六节 酒的发明和汤剂的产生36

一、百药之长——酒36

二、汤剂产生的条件及其意义37

三、伊尹与汤液38

一、医爰39

第七节 主要医学人物39

二、医和40

第三章战国~东汉的医学(公元前475~公元220年)42

第一节 著名医药帛书和简牍45

一、马王堆医药帛书45

(一)《五十二病方》45

(二)《十一脉灸经》47

(三)《导引图》48

(四)《脉法》和《阴阳脉死候》49

二、秦简和汉简50

(一)秦简50

(二)汉简51

第二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53

一、《黄帝内经》53

(一)《内经》的书名、沿革和成书年代53

(二)《内经》的基本观点57

(三)《内经》的主要内容60

(四)《内经》的价值与影响71

二、《难经》73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73

(二)主要内容与价值74

三、《神农本草经》76

(一)成书年代与流传76

(二)成就与影响77

四、《伤寒杂病论》80

(一)沿革与流传80

(二)内容与成就81

(三)对后世的影响87

第三节 养生88

第四节 著名医家92

一、扁鹊92

二、淳于意94

三、张仲景95

四、华佗97

五、郭玉98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99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公元220年~581年)101

第一节 脉学的总结106

一、《脉经》的产生106

(一)成书年代107

(二)二十四脉107

(三)独取寸口和左右六脉分配脏腑108

二、《脉经》的流传、影响和评价109

第二节 针灸理论的系统化110

一、《针灸甲乙经》的问世110

二、《针灸甲乙经》和《内经》的关系111

第三节 药物学的进步112

一、《吴普本草》113

(一)成书年代和流传113

(二)基本内容113

(三)主要影响114

二、《本草经集注》115

(一)成书年代及编写经过115

(二)分类和主要内容116

(三)价值和影响116

三、《名医别录》117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117

(二)基本内容和特点118

四、《雷公炮炙论》120

(三)价值及影响120

(一)成书年代和流传121

(二)炮制方法121

第四节 炼丹和服石122

一、炼丹术的起源122

二、有关炼丹的文献123

三、炼丹的意义和影响125

四、寒食散126

(二)主要成就127

(一)成书年代及流传127

第五节 重要医论与方书127

一、《肘后救卒方》127

(三)价值和影响129

二、《刘涓子鬼遗方》130

(一)作者和成书经过130

(二)对伤外科的贡献131

三、《中藏经》131

四、《褚氏遗书》132

五、《小品方》133

六、《集验方》135

第六节 养生136

第七节 秦承祖创办医学教育141

第八节 著名医家141

一、王叔和141

二、皇甫谧143

三、葛洪144

四、陶弘景146

五、徐氏八世147

六、姚僧垣151

第九节 中外医药交流153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医学(公元581年~960年)158

第一节 《内经》的整理和注释161

一、《黄帝内经太素》162

(一)作者和成书年代162

(二)最早的分类研究162

二、《补注黄帝内经素问》163

(一)整理编次163

(二)注释阐发164

(三)补遗七篇165

(二)病因166

(一)作者与成书166

一、《诸病源候论》166

第二节 三部医学巨著166

(三)症候168

二、《千金方》170

(一)成书170

(二)医德171

(三)临证各科172

(二)特点和影响176

(一)文献的编撰176

三、《外台秘要》176

第三节 国家医学机构和管理178

一、国家医学院——太医署178

(一)历史沿革178

(二)机构与编制178

(三)制度和分科179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80

二、国家药典——《新修本草》181

(一)作者及成书181

(五)历史意义和影响181

(二)内容及特色182

第四节 民间的本草学著作184

一、《本草拾遗》184

二、《蜀本草》185

三、《海药本草》185

四、《食疗本草》186

一、内科187

第五节 临证各科187

五、《食性本草》187

二、外科188

三、伤科189

四、妇产科189

五、儿科191

六、五官科192

七、针灸192

八、按摩193

第六节 养生194

第七节 著名医家197

一、巢元方197

二、孙思邈198

三、王焘200

四、陈藏器200

五、王冰201

六、李?202

七、孟诜203

八、鉴真204

第八节 少数民族医学205

一、藏医205

二、蒙医206

三、??族医学207

四、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医学208

第九节 中外医药交流209

一、中朝医药交流209

三、中印医药交流210

二、中日医药交流210

四、中越医药交流211

五、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212

第六章宋金元的医学(公元960年~1368年)215

第一节 政府对医药发展的措施218

一、医政机构和管理制度218

二、发展医学教育220

三、创立校正医书局222

四、医籍的编辑和刊行222

(一)《太平圣惠方》222

(二)《圣济总录》223

(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3

(四)《开宝本草》224

(五)《嘉?本草》225

(六)《本草图经》225

五、建立国家药局226

(一)《证类本草》227

一、药物学227

第二节 民间医学著作227

(二)《本草衍义》228

(三)《宝庆本草折衷》229

二、方剂学230

(一)《普济本事方》230

(二)《济生方》231

三、营养学232

第三节 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232

一、对《伤寒论》的研究和注解232

(一)《伤寒总病论》233

(二)《伤寒类证活人书》233

(三)《伤寒百证歌》234

(四)《注解伤寒论》234

二、对《内经》的整理和研究235

(一)解剖学236

一、基础理论的重要进展236

第四节 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236

三、对《难经》的整理和注释236

(二)诊断学237

(三)病因学239

(四)运气学说240

二、临证各科的成就242

(一)内科242

(二)外科244

(三)伤科247

(四)妇科249

(五)儿科252

(六)五官科255

(七)针灸257

(八)按摩260

三、法医学261

(一)法医学的发展概况261

(二)宋慈与《洗冤集录》262

第五节 养生264

第六节 金元医家的学术主张269

一、金元四家学说的特点269

(一)刘完素——火热论269

(二)张从正——攻邪论271

(三)李杲——脾胃论274

(四)朱震亨——相火论277

二、金元四家的作用与地位280

第七节 著名医家281

一、钱乙281

二、唐慎微283

三、许叔微284

四、王执中285

五、陈自明286

六、张元素287

七、王好古288

八、危亦林289

九、滑寿290

十、齐德之291

第八节 中外医药交流292

一、中朝医药交流292

二、中日医药交流294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295

第七章明代的医学(公元1368年~1644年)299

第一节 药物学的发展305

一、综合性本草305

(一)《本草集要》305

(二)《本草品汇精要》306

(三)《本草蒙筌》307

(四)《本草纲目》309

(五)《本草汇言》315

二、食疗本草315

三、地方性本草317

四、注疏性本草319

第二节 方剂学及药物炮炙的成就320

一、方剂学320

(一)《普济方》320

(二)《奇效良方》321

(三)《医方考》322

(四)《祖剂》322

二、药物炮炙323

(一)《炮炙大法》323

(二)《雷公炮制药性解》324

第三节 “戾气”学说及其对温病学发展之意义324

一、明以前温病论述之梗概324

二、吴有性与“戾气”学说325

三、“戾气”学说的意义和影响328

第四节 临证医学的新成就329

一、诊断学330

二、内科331

(一)《医学正传》333

(二)《万病回春》334

(三)《寿世保元》335

(四)《明医杂著》335

(五)《证治准绳》335

(六)《慎柔五书》335

(七)《症因脉治》336

(八)《理虚元鉴》336

三、外科与伤科338

(一)《正体类要》338

(二)《外科理例》338

(三)《外科枢要》338

(四)《疡医证治准绳》338

(五)《外科正宗》339

(六)其他340

四、妇产科341

五、儿科342

六、五官与口齿科344

(一)《针灸大全》345

七、针灸345

(二)《针灸问对》346

(三)《针灸聚英》与《针炙节要》347

(四)《针灸大成》348

(五)《奇经八脉考》351

八、按摩353

第五节 养生354

一、人痘接种术的历史和意义358

第六节 卫生和预防358

二、职业病的防治360

第七节 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361

一、对《内经》的研究和注释362

(一)《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与《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362

(二)《类经》363

(二)《难经集注》364

(一)《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364

二、对《难经》的研究和注释364

(三)《内经知要》364

(三)《图注八十一难经》365

三、对《伤寒论》的阐发365

四、《神农本草经》的辑复366

第八节 医学道德的继承和发展366

第九节 病案格式的建立369

第十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370

一、医事制度370

二、对庸医造成医疗事故之惩罚371

三、医学教育和分科372

第十一节 著名医家373

一、王履373

二、楼英373

三、戴思恭374

四、虞抟375

五、江?376

七、薛己377

六、汪机377

八、万全378

九、徐春甫379

十、李梃380

十一、高武382

十二、杨继洲382

十三、方有执383

十四、王肯堂384

十五、武之望385

十六、陈实功385

十七、张介宾386

十八、赵献可387

十九、缪希雍388

二十、李中梓389

二十一、陈司成389

一、中朝医药交流390

第十二节 中外医药交流390

二十二、李时珍390

二十三、吴有性390

二、中日医药交流391

三、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医药交流394

第八章清代的医学(公元1644年~1911年)397

第一节 医事制度、医学教育与分科400

一、医事制度400

二、医学教育400

三、医学分科403

第二节 药物学、方剂学403

一、药物学403

(一)《本草纲目拾遗》403

(二)《植物名实图考》404

(三)《本草备要》405

(四)《本草从新》405

(六)《得配本草》406

(五)《神农本草经百种录》406

(七)《本经疏证》407

二、方剂学407

(一)《古今名医方论》407

(二)《医方集解》407

(三)《成方切用》408

(四)《串雅》408

第三节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409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409

二、温病学说的主要内容410

三、温病学说的贡献411

第四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412

一、诊断学412

二、内科415

三、外科与伤科417

四、妇产科418

五、儿科419

六、耳鼻咽喉科421

七、眼科422

八、针炙与推拿423

九、外治法的新进展424

第五节 养生426

第六节 疫病防治和禁烟运动427

一、疫病的防治427

二、禁烟运动428

第七节 古医籍的考证、研究和医学书刊的出版429

一、古医籍的考证和研究429

(一)《内经》430

(二)《难经》431

(三)《神农本草经》431

(四)《伤寒论》432

(一)医案433

二、医案和医话433

(五)《金匮要略》433

(二)医话435

三、医学类书、丛书和入门书436

(一)类书436

(二)丛书437

(三)入门书439

四、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440

第八节 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442

一、组织机构442

二、制度与规定443

第九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影响444

一、明末清初西方医学的传入445

二、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446

(一)建立诊所和医院446

(二)翻译出版西医书刊447

(三)设立医学院校448

(四)吸引留学生449

三、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的影响452

第十节 中西医汇通派454

一、明末清初的汇通思想454

二、近代史上中西汇通口号的提出455

三、近代中西医汇通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著作455

第十一节 著名医家457

一、喻昌457

二、傅山458

三、张志聪459

四、汪昂459

五、张璐460

六、尤怡461

七、柯琴461

八、程国彭461

九、叶桂462

十、薛雪463

十一、徐大椿464

十二、王维德465

十三、赵学敏465

十四、陈复正467

十五、陈修园467

十六、高秉钧468

十七、吴谦468

十八、沈金鳌469

十九、吴瑭469

二十、王清任470

二十一、费伯雄471

二十二、吴尚先472

二十三、王士雄473

二十四、唐宗海475

二十五、朱沛文475

第十二节 中外医药交流476

一、中日医药交流477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478

二、中朝医药交流478

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医学交流480

第九章民国时期的医学(公元1912年~1949年)483

第一节 医事制度与医药设施485

一、医政机构485

(一)北洋政府统治时期485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486

(一)疫病流行情况487

二、检疫防疫与保健487

(二)防疫检疫措施488

三、医院、诊所及医药管理489

四、医药工业489

五、有关中医的医政措施490

第二节 医学教育493

一、北洋政府统治时期494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496

(一)西医教育496

(二)中医教育497

一、现代基础医学的发展499

第三节 医药学的发展499

二、临床中医学500

三、法医学502

四、药物学与方剂学504

(一)药物学504

五、医学理论的研究和医籍的刊行507

(一)医学理论的研究507

(二)方剂学507

(二)医籍的刊行508

第四节 医学团体与医学刊物512

一、西医学术团体及刊物512

(一)中华医学会与中华医学杂志512

(二)中国药学会513

(三)中华护士学会513

(四)中国红十字会513

(一)绍兴医学会与《绍学医药学报》514

二、中医学术团体及刊物514

(二)上海神州医药总会及《神州医药学报》515

(三)上海医界春秋社与《医界春秋》杂志515

(四)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杂志》516

三、研究中西医学的学术团体及刊物516

第五节 维护中医和废止中医的斗争517

一、中医药界的首次抗争活动517

三、反对“废止中医案”的斗争519

四、三十年代中医药界的三次抗争活动521

二、江苏中医界反抗北洋政府《管理医士规则》524

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反中医政策和中医药界的抗争活动524

第六节 革命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526

一、卫生工作宗旨526

二、医疗卫生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情况526

三、预防为主和群众性卫生运动529

四、重视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用中西医两法治病530

五、医务人员的来源531

六、药物及医疗器械的来源532

七、医学书刊和医学团体534

第七节 国际援华医疗活动534

第八节 著名医家538

一、张锡纯538

二、何廉臣539

三、丁泽周540

四、曹家达541

五、张寿颐542

六、裘庆元544

七、丁福保545

八、恽树钰547

九、伍连德549

十、余岩549

十一、曹炳章550

十二、谢观552

大事年表555

1990《中国医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傅维康主编;吴鸿洲等编写 1990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医学史略(1986 PDF版)
中国医学史略
1986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8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4
中国医学史(1978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78年06月第1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略(1983 PDF版)
中国医学史略
1983 企业书局
中国医学史  下(197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下
1974 华冈出版部
中国医学史略(1999 PDF版)
中国医学史略
1999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8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4 国立编译馆
中国医学史  上(197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上
1974 华冈出版部
中国医学史(1981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1 台湾商务印书馆
中国医学史(1991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9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97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76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76 黑龙江中医学院
中国医学史(1987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7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78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7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简史(1983 PDF版)
中国医学简史
1983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