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纲》求取 ⇩

第一节 中国医学史的性质和任务1

第一章 中国医学史的性质、任务、方法和分期1

第二节 研究中国医学史的方法3

第三节 中国医学史的分期5

第二章 原始社会医学9

第一节 氏族社会情况9

第二节 药物的起源和初步发展10

第三节 箴石与灸术的起源和初步发展11

第四节 原始巫术12

第三章 奴隶社会——夏商周医学14

第一节 夏商周的社会情况14

第二节 药物的发展和对疾病的认识15

第四节 巫医18

第三节 从箴石的发展到金针的发明18

第五节 卫生设施19

第六节 阴阳五行观念的萌芽20

第四章 封建社会(一)——东周医学24

第一节 东周社会情况24

第二节 医门的出现25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良医26

一、俞跗26

二、医缓26

三、医和27

四、失名的楚医27

五、医竘27

六、扁鹊28

七、文挚29

第四节 医官的设置和医事的分职30

第五节 医疗与保健卫生33

一、药治33

二、箴石的残余与针灸的发展33

三、手术和多种外治法34

五、人体器官的研究35

六、饮食卫生36

七、疾病预防36

八、养生37

第六节 阴阳五行观念结合医学的发展38

第五章 封建社会(二)——秦汉六朝医学45

第一节 秦汉六朝的社会情况45

第二节 医经的编著47

一、古医经七家47

二、《黄帝素问》48

三、《黄帝针经》和它的别本《灵枢经》49

四、《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的由来51

五、《黄帝八十一难经》及其他医经52

第三节 经方的发展与医学家对于方治的贡献53

一、扁鹊弟子与古经方十一家53

二、仓公54

三、华佗55

四、张仲景58

五、葛洪60

六、南北朝的方术61

二、从东汉末到三国的本草书64

一、西汉时的本草研究64

第四节 本草学64

三、神农本草经65

四、陶弘景对本草的贡献66

五、南北朝的其他本草书67

第五节 针灸学67

一、由经方家兼传针灸到针灸学的专科传授67

二、皇甫谧和《黄帝甲乙经》68

三、其他针灸书69

第六节 脉学70

一、秦汉以来的脉法70

二、王叔和及所著《脉经》70

三、其他脉经71

第七节 解剖记录71

一、秦汉制72

第八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72

二、三国两晋制75

三、南北朝制76

四、中医学传到新罗76

第九节 国内外医学交流77

一、印度医学传来77

二、中医学传到高句丽78

三、中医学传到百济78

五、中医学传到日本79

第六章 封建社会(三)——隋唐五代医学89

第一节 隋唐五代社会情况89

第二节 医经的纂补90

一、杨上善等编纂《黄帝内经太素》及其它90

二、王冰补《素问》91

第三节 方书的全面纂集93

一、隋代的官纂方书93

二、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94

三、王焘的《外台秘要方》等95

第四节 医学分科的发端96

一、妇产科97

二、儿科97

三、外科97

四、眼科98

五、口齿科98

第五节 本草学98

一、隋唐间的本草学98

二、唐《新修本草》与《本草图经》98

三、唐至五代的私家撰著本草99

四、后蜀的《重广英公本草》99

一、针灸学100

二、脉学100

第六节 针灸脉学等100

第七节 法医学101

一、法医思想的渊源101

三、解剖学101

二、启蒙的法医学102

第八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103

一、隋制103

二、唐制104

笫九节 中医学的外传和外药的输入106

二、中医学在日本的进展与鉴真东渡106

一、中医学续传朝鲜半岛106

三、五代制106

三、阿拉伯一带药品的传入108

四、中医学传入阿拉伯等地109

第七章 封建社会(四)——宋金元医学114

第一节 宋金元的社会情况114

第二节 以内科为主的公私方书116

一、太平兴国时两大方书的分纂116

四、《圣济经》与《圣济总录》116

二、嘉佑时开局校正医书117

三、大观局方编定的由来117

五、研究运气的著作118

六、研究《伤寒论》的著作119

七、宋元其他方书120

第三节 内科以外的专科方书122

一、医术分科的由来122

八、中医学影响下的日本方书122

二、妇产科123

三、儿科与痘疹123

四、外科及眼科等125

第四节 金元四大家及其他名医126

一、医学分派发展的由来126

二、刘完素等127

三、张从正等128

四、李杲等130

五、朱震亨等132

第五节 本草学134

一、开宝嘉佑诸本草134

四、从一般诊法到切诊的发展134

二、唐慎微与《证类本草》135

三、《本草衍义》和它的补遗136

四、《证类本草》的改编改版和它以后的几种本草书136

第六节 针灸学137

一、铜人与《铜人图经》137

二、铜人后针灸学的进展138

第七节 脉学139

第八节 解剖学141

第九节 法医学142

第十节 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143

一、宋制143

二、辽金制146

三、元制147

第一节 明代和清代初中叶的社会情况155

第八章 封建社会(五)——明清医学155

第二节 丹溪学派的发展158

一、丹溪的及门弟子158

二、丹溪再传以后的门徒159

三、其他私淑丹溪者161

第三节 四大家影响下的名流162

一、明中叶以前的名医162

二、明末叶至清初叶的名医163

第四节 经典学派165

一、经典学派的先驱者166

二、经典医书的注家167

三、徐大椿169

四、经典学派的其他名流172

一、吴有性的温疫论174

第五节 温热学派174

二、叶桂176

三、温热学派的其他名流177

第六节 专科医术的发展179

一、医学分科的演变179

二、外科181

三、眼科181

四、口齿咽喉科182

五、妇产科183

六、儿科184

七、痘疹科与种痘法184

八、按摩科186

九、针灸科187

十、传染病专论188

第七节 各科医术的总结190

第八节 医方医案与医史192

一、医方192

二、医案193

三、医史194

第九节 药学195

一、明初中叶较著的本草书195

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95

三、明清间几种较特殊的本草书197

四、继续李时珍研究方法的药学和植物学197

五、《本草纲目》后侧重药理的本草书199

第十节 诊断学201

一、外诊201

二、脉诊203

二、王清任的《医林改错》205

第十一节 解剖学205

一、明清有关解剖的篇章205

第十二节 医事制度207

一、明制207

二、清制208

第九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及辛亥革命后医学214

第一节 晚清及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情况214

第二节 中医学的继述216

一、经典学的继述216

二、温热时病学的继述219

三、其他医论及专科的继述220

四、外治法221

一、西洋医学的传入222

第三节 西洋医学的传入与中西汇通222

二、医学的中西汇通225

笫四节 卫生制度与医学教育231

一、太平天国的卫生制度231

二、晚清的卫生制度与医学教育234

三、辛亥革命后的卫生制度与医学教育237

第五节 中医学遭受压抑与中医自救241

一、袁政府的废除中医与中医的救亡请愿241

二、蒋政府的废除中医与全国医药团体的抗议241

三、中医自救运动的影响242

第六节 解放区对于中西医发出携手前进的信号246

一、老解放区医药卫生事业的进展246

二、中西医接受了共同整理提高中医学的光荣任务248

附:中国医事发展年表251

1988《中国医学史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孔健民著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文学史纲(1998 PDF版)
中国文学史纲
1998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药学史纲(1987年11月第1版 PDF版)
中国药学史纲
1987年11月第1版 云南科技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纲(1997 PDF版)
中国史学史纲
1997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药学史纲(1987 PDF版)
中国药学史纲
1987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品艺诗(1989 PDF版)
品艺诗
1989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纲要(1997 PDF版)
中国史学史纲要
1997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史学史纲(1999 PDF版)
中国史学史纲
1999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纲要(1992 PDF版)
中国史学史纲要
1992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纲(1990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
1990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中国诗学史纲(1995 PDF版)
中国诗学史纲
1995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中国近代药学史(1992 PDF版)
中国近代药学史
199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纲(1994 PDF版)
中国文学史纲
1994 文史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纲(1959 PDF版)
中国文学史纲
1959 友联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纲(1947 PDF版)
中国文学史纲
1947 大东书局
中国文学史纲(1956 PDF版)
中国文学史纲
195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