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史》求取 ⇩

前言页1

中国传统医学丛书序1

前言1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远古至公元前21世纪)1

第一节 原始人类的卫生保健活动4

一、我国原始人群的体质形态及疾病4

二、婚姻形态的演变与进步5

三、火的发现、应用及其意义6

四、从穴巢野居到筑房建屋7

五、从裸身到纺织缝衣9

六、从舞蹈到导引疗法9

第二节 医药的起源10

一、内服药的起源11

二、外治法的起源12

三、针灸的起源12

(一)针刺法的起源13

(二)灸法的起源14

第三节 传说中的上古医家及医药活动15

一、伏羲15

二、神农15

三、黄帝16

四、僦贷季、歧伯、雷公、桐君16

五、鬼臾区、俞跗,少俞、伯高17

六、苗父和巫咸17

小结18

第二章夏至春秋时期的医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19

第一节 对疾病的初步认识与诊治22

一、甲骨文中关于疾病的记载22

二、西周、春秋时期对疾病的认识24

三、对疾病的诊治24

第二节 药物知识的积累25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25

二、酒的应用及其意义27

三、汤液的发明与应用28

第三节 医学理论的萌芽29

一、病因学说的萌芽29

(一)气候变化与发病29

(四)医和的“六气致病说”30

(三)环境与疾病的关系30

(二)情志、饮食与病因30

二、养生理论的萌芽31

三、精、气、神与气血33

第四节 早期的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34

一、早期的卫生保健34

(一)个人卫生与饮食卫生34

(二)除虫灭害与环境卫生35

二、早期的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36

第五节 巫医的活动37

小结38

第三章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医学(公元前475至公元265年)40

一、马王堆医药简帛43

(一)《五十二病方》43

第一节 先秦医药帛书43

(二)《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45

(三)《导引图》46

(四)《脉法》和《阴阳脉死候》46

(五)《养生方》和《却谷食气》47

(六)《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方》47

二、秦简与汉简48

(一)秦简48

(二)汉简49

第二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49

一、《黄帝内经》50

(一)成书年代和沿革50

(二)基本精神和内容51

(三)价值和影响60

二、《难经》60

三、《伤寒杂病论》62

(一)张仲景的生平及写作背景62

(二)内容及成就63

第三节 药物学理论的形成66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发展概况66

二、《神农本草经》67

(一)成书年代及流传67

(二)主要内容68

第四节 著名医家70

一、扁鹊70

二、淳于意71

三、华佗73

四、涪翁与郭玉74

小结75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公元220-581年)76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78

一、王叔和与《脉经》78

(一)作者生平79

(二)主要贡献80

(三)影响和评价81

二、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82

(一)作者生平82

(二)内容和贡献82

(三)影响和评价83

三、《中藏经》的医学成就83

四、《褚氏遗书》的理论阐述84

第二节 药物学的进步85

一、本草著作的整理和充实85

(一)《吴普本草》85

(二)陶弘景和《本草经集注》86

(三)《名医别录》88

二、药物炮炙法的成就89

三、服石与炼丹90

(一)服石90

(二)炼丹90

第三节 重要方书91

一、《肘后救卒方》91

(一)作者和该书流传91

(二)主要成就92

(三)价值和影响93

二、《刘涓子鬼遗方》94

(一)作者和成书经过94

(二)对伤外科的贡献94

(三)对后世的影响95

三《小品方》95

第四节 养生96

第五节 医学教育100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101

一、中印医药交流101

二、中朝医药交流101

四、中国与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102

三、中日医药交流102

小结103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医学(公元581-960年)105

第一节 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108

一、对《黄帝内经》的整理和注释108

(一)《黄帝内经太素》108

(二)《补注黄帝内经素问》109

二、对《伤寒论》的整理111

第二节 病因症候学的总结111

一、《诸病源候论》的作者和内容111

(一)作者111

(三)过敏性疾病112

(一)流行性传染病112

(二)寄生虫病感染112

(二)内容112

二、《诸病源候论》对病因的论述112

(四)创伤性感染113

三、《诸病源候论》对症候的描述113

(一)糖尿病113

(二)脚气病113

(三)麻风病114

(四)猩红热114

四、《诸病源候论》对后世的影响114

第三节 综合性医学著作115

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115

(一)作者和成书115

(二)医德116

(四)临证各科117

(三)药物与方剂117

二、《外台秘要》120

(一)作者120

(二)内容和价值121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122

一、国家药典——《新修本草》122

(一)作者及编写经过122

(二)内容及成就123

二、民间的本草学著作124

(一)《本草拾遗》124

(二)《蜀本草》124

(三)《海药本草》125

(六)其他126

(五)《食性本草》126

(四)《食疗本草》126

第五节 临证各科127

一、内科127

二、外科127

三、伤科129

四、妇产科130

五、儿科131

六、五官科132

七、针灸132

八、按摩133

第六节 养生133

一、孙思邈对养生学的贡献133

(二)方法134

(一)认识134

二、《诸病源候论》对养生的论述136

三、其他137

第七节 医学教育137

一、机构与编制137

二、制度和分科138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38

第八节 少数民族医学139

一、藏医139

二、蒙医141

三、维吾尔医142

四、??族医学142

二、中日医药交流143

一、中朝医药交流143

第九节 中外医药交流143

三、中印医药交流144

四、中越医药交流145

五、中国与东南亚的医药交流146

六、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146

小结147

第六章宋金元的医学(公元960-1368年)149

第一节 医药事业的管理与改革151

一、改进医事管理151

二、发展医学教育153

三、创立校正医书局155

四、建立国家药局155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的研究156

一、对《内经》的整理和研究157

二、对《难经》的整理的研究157

三、对《伤寒论》的研究和注释158

(一)全面注解158

(二)编次研究159

第三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161

一、药物学的发展161

(一)官修本草162

(二)民间药物学著作163

二、方剂学的发展167

(一)官修方剂学著作167

(二)民间方剂学著作168

(一)病因病机学170

一、基础理论的进展170

第四节 基础理论的进展和临床各科的成就170

(二)诊断学171

(三)解剖学172

(四)运气学说173

二、临证各科的成就174

(一)内科174

(二)外科175

(三)伤科177

(四)妇科179

(五)儿科181

(六)五官科184

(七)针灸186

三、法医学188

(一)《洗冤集录》的作者及内容189

(二)《洗冤集录》的价值和影响189

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190

一、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主张190

(一)刘完素:火热论190

(二)张从正:攻邪论192

(三)李杲:脾胃论194

(四)朱震亨:相火论195

二、金元四大家的贡献和地位197

第六节 养生197

一、顺应四时养生198

三、食疗养生199

二、导气养生199

第七节 少数民族医学200

一、藏医200

二、蒙医201

第八节 中外医药交流201

一、中朝医药交流202

二、中日医药交流203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204

(一)与交趾国、占城国、安南等国的医药交流204

(二)与真腊国、丹眉流国和罗斛国的医药交流205

(三)与渤泥国、?婆国和三佛齐国的医药交流205

四、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206

小结206

第七章明代的医学(公元1368-1644年)208

第一节 药物学的发展211

一、综合性本草211

(一)王纶与《本草集要》211

(二)刘文泰与《本草品汇精要212

(三)陈嘉谟与《本草蒙筌》213

(四)李时珍与《本草纲目》214

二、食疗本草——《救荒本草》217

三、地方性本草——《滇南本草》218

四、注疏性本草——《本草经疏》219

五、药物炮炙专著——《炮炙大法》220

第二节 方剂学的成就220

一、朱?与《普济方》221

二、董宿等与《奇效良方》221

三、吴昆与《医方考》222

一、明以前对温病的认识223

第三节 “戾气学说”及其意义223

二、《温疫论》与“戾气学说”224

第四节 临证医学的新成就226

一、诊断学226

二、内科227

(一)虞抟与《医学正传》228

(二)王纶与《明医杂著》229

(三)龚廷贤与《寿世保元》和《万病回春》229

(四)王肯堂与《证治准绳》230

(五)秦昌遇与《症因脉治》231

(六)绮石与《理虚元鉴》231

(一)薛己与《正体类要》和《外科枢要》232

三、外科与伤科232

(二)汪机与《外科理例》233

(三)王肯堂与《疡医证治准绳》234

(四)陈实功与《外科正宗》235

(五)沈之问与《解转围元薮》236

(六)陈司成与《霉疮秘录》236

四、妇产科237

五、小儿科238

六、五官科239

七、针灸与推拿240

(一)徐凤与《针灸大全》240

(二)汪机与《针灸问对》240

(三)高武与《针灸聚英》和《针灸节要》241

(四)杨继洲与《针灸大成》242

(五)龚廷贤与《小儿推拿秘旨》243

第五节 气功与养生243

第六节 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245

一、《内经》和《难经》的研究及注释245

(一)马莳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和《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45

(二)张介宾与《类经》246

(三)李中梓与《内经知要》247

(四)张世贤与《图注八十一难经》248

二、《伤寒论》的研究249

三、《神农本草经》的辑复249

第七节 卫生和预防250

一、天花的预防——人痘接种术250

二、职业病的防治251

第八节 医事制度、医学分科和医学教育252

一、医事制度252

(一)国家最高医药管理机关及其官员252

(二)宫廷医药机构252

(三)军医组织253

(四)地方与平民医药机构253

二、医学分科与医学教育253

第九节 其他方面的成就254

一、医学道德254

二、病案格式255

三、民间医学团体——体堂宅仁医会256

四、全书、类书与丛书的编著257

五、医案、医话与入门书的编著258

第十节 中外医药交流259

一、中朝医药交流260

二、中日医药交流261

三、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医药交流262

小结263

第八章清代的医学(公元1644-1911年)264

第一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成就266

一、药物学266

(一)刘若金和《本草述》267

(二)汪昂和《本草备要》267

(三)吴仪洛和《本草从新》267

(五)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268

(四)《得配本草》268

(六)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269

(七)邹澍和《本经疏证》270

二、方剂学270

(一)汪昂的《医方集解》270

(二)吴仪洛的《成方切用》271

(三)《串雅》内、外编271

第二节 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272

一、叶桂与《温热论》272

二、薛雪与《湿热条辨》273

三、吴瑭与《温病条辨》273

四、王士雄与《温热经纬》274

一、内科学275

(一)不同学术流派的论争275

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发展275

(二)主要的内科医家和内科著述276

二、外科与伤科278

(一)发展概况278

(二)主要的外科医家与著作279

三、妇产科281

(一)傅山与《傅青主女科》281

(二)《医宗金鉴·女科心法要诀》282

(三)《达生编》282

四、儿科283

(一)夏鼎的《幼科铁镜》283

(二)陈复正与《幼幼集成》283

五、眼科284

(二)《银海指南》285

(一)《目经大成》285

六、喉科286

七、针灸与推拿286

第四节 养生287

一、汇编辑录性养生著作287

二、结合个人养生心得体会的养生著作288

(一)强调思想道德养生288

(二)阐述气功养生288

(三)说明按摩养生的著作289

(四)叙述饮食养生的著作289

(五)介绍老人养生的著作289

(六)全面论述养生的著作289

一、古医籍的考证与注释290

(一)《内经》290

第五节 古医籍的考证、注释和医学书刊的出版290

(二)《难经》291

(三)《伤寒论》291

(四)《金匮要略》292

二、医学类书、丛书、入门书293

(一)类书293

(二)丛书293

(三)入门书294

三、医案和医话295

(一)医案295

(二)医话296

四、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297

(一)天朝政府系统298

第六节 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298

一、组织机构298

(二)军队系统299

(三)地方系统299

二、制度与规定300

(一)公用制度300

(二)公共卫生制度300

(三)禁烟除弊301

第七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影响301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301

(一)建立诊所和医院303

(二)开办医学校304

(三)吸引留学生305

(四)翻译出版医学书刊306

二、西医对中医学的影响307

(五)建立西药房与药厂307

第八节 中西医汇通派309

一、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309

二、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医家310

(一)唐宗海310

(二)朱沛文311

(三)恽铁樵312

(四)张锡纯313

第九节 医事制度、医学分科与医学教育314

一、医事制度与医学分科314

(一)鸦片战争前315

(二)晚清315

二、医学教育315

第十节 少数民族医学316

一、藏医316

二、蒙医317

第十一节 中外医药交流318

一、中朝医药交流319

二、中日医药交流319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320

(一)药物学320

(二)脉学320

(三)针灸术321

小结322

中国医学大事年表323

主要参考文献335

1992《中国传统医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史兰华等编 1992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传统医药概览(1997 PDF版)
中国传统医药概览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传统医疗气功养生学(1999 PDF版)
中国传统医疗气功养生学
1999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医学(1992 PDF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医学
1992
中国传统性医学(1994 PDF版)
中国传统性医学
1994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熨法  传统医学(1997 PDF版)
中国熨法 传统医学
1997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传统中医学理论(1991 PDF版)
传统中医学理论
1991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1992 PDF版)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1992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中国传统医疗体育(1998 PDF版)
中国传统医疗体育
1998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祖谟论中国传统手法医学(1998 PDF版)
李祖谟论中国传统手法医学
1998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中国传统性医学(1992 PDF版)
中国传统性医学
1992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1999 PDF版)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1999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  下(1993 PDF版)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 下
1993 济南:济南出版社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论(1993 PDF版)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论
1993 北京:知识出版社
中国传统预防医学  中医预防学(1991 PDF版)
中国传统预防医学 中医预防学
1991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中国传统医疗荟萃(1996 PDF版)
中国传统医疗荟萃
1996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