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求取 ⇩

序 陈元晖1

前言1

第一章 天论1

一 天是什么1

二 天命论2

三 天人相分说4

四 天人感应说7

五 天道自然论9

六 天人交相胜10

七 天人合一说13

八 三种天说15

(一) 浑天说15

(二) 盖天说17

(三) 宣夜说19

第二章 气论22

一 气的产生和运用22

二 汉唐元气本原论24

三 宋明气本体论27

四 王廷相独特的元气本原论29

(一) 元气种子说30

(二) “合三为一”说30

(三) “惟兹一气”说31

(四) “气无灭熄”说31

(五) “气为理本”说31

(三) “动静者,气之二几”32

(二) “气弥沦无涯”32

五 王夫之气论新见解32

(一) “虚空者,气之量”32

六 气一元论与元气一元论的比较33

第三章 人学35

一 天人之分35

二 性伪之分38

三 君子小人之分40

四 王霸之分43

(一) 隆礼44

(二) 富民46

(三) 尊贤47

(一) 创世说52

一 宇宙本原论(天地起源说)52

第四章 宇宙论52

(二) 道生说53

(三) 气化说55

二 宇宙系统论(天人合一说)55

(一) 《管子》宇宙系统论雏型56

(二) 《吕氏春秋》以四季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57

(三)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58

(四) 《淮南子·天文训》以方位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60

三 宇宙本体论62

四 宇宙本因论62

一 孔子与“仁”学67

第五章 孔孟之道67

(一)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71

二 孟子与“仁政”71

(二) 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民为贵”73

(三) 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得民心”74

(四) 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75

(五) 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尽其心”79

三 孔孟之道的影响81

二 《老子》的思想85

(一) 政治思想85

一 老子和《老子》85

第六章 老庄之学85

(二) 哲学思想88

三 庄子和《庄子》92

四 《庄子》的思想93

五 老庄之学的发展99

第七章 诸子百家102

一 墨家102

二 名家105

三 法家108

第八章 经学117

一 五经简介117

二 经学的产生121

(一) “微言大义”123

三 经学的怪现象123

(二) “皓首穷经”124

(三) 纬书125

(四) 天子裁决126

四 经学的分派与流行127

五 经学与传统129

第九章 玄学132

一 产生玄学的政治原因132

二 产生玄学的思想原因136

三 三派玄学家137

(一) 玄理派138

(二) 清谈派141

(三) 狂放派142

第十章 佛学146

一 佛教146

二 佛教传入中国149

三 佛教的发展149

(一) 佛教中国化150

(二) 佛教与政权互相利用151

(三) 佛教极盛152

(四) 佛教“法难”152

四 佛教哲学154

(一) 天台宗(法华宗)154

(二) 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156

(三) 华严宗(贤首宗)158

(四) 禅宗162

第十一章 理学168

一 二程--理学创始人168

(一) 理是什么169

(二) 理有什么特性170

(三) 理欲之辨171

二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73

(一) 理气174

(二) 理一分殊175

(三) 格物致知176

(四) 知行关系177

三 理学的影响178

(五) 一分为二178

第十二章 心学182

一 陆九渊182

(一) 心学182

(二) 立志为本184

(三) 朱陆鹅湖之会186

二 王守仁188

(一) 心学189

(二) 知行合一192

三 陆王心学的影响194

第十三章 形神论197

一 原始鬼魂论197

二 精气说199

三 王充无鬼论201

四 佛教传灯法203

五 范缜神灭论205

(三) 理势史观206

六 形神论的发展和鬼神说的评价208

一 天降善性211

二 性相近,习相远211

第十四章 人性论211

三 性有善有恶论212

四 性无善无恶论213

五 孟子性善论213

六 荀子性恶论215

七 董仲舒论性217

九 用气为性论218

八 性情相应论218

十 教扶善,法抑恶219

十一 性三品论221

十二 性善情恶论222

十三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223

十四 存天理,灭人欲224

十五 心性一元论225

十六 习成全性论226

十七 性日生日成论227

十八 气性一元论228

第十五章 义利论232

一 义利的原始意义232

二 义以生利,义利统一233

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34

四 行义言义,功贤耕织235

五 何必曰利236

六 好义欲利,人之两有237

七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38

八 义利之辨239

第十六章 心力论246

一 劳心劳力的分工246

二 劳心劳力的功用251

三 劳心劳力分工的消失260

第十七章 德才论266

一 德重才轻论266

二 才重德轻论268

三 才德殊用论271

四 才德相资论273

五 德才体用论276

第十八章 知识论279

一 知识的来源279

二 知识的证明283

三 知行关系论290

(一) 知行先后之争291

(二) 知行难易之争292

(三) 知行轻重之争292

一 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297

第十九章 历史观297

二 历史的动因302

(一) 天命史观302

(二) 圣人史观304

(四) 民生史观308

第二十章 大一统论312

一 “大一统”的由来312

二 “大一统”的发展314

三 “大一统”的作用317

四 “大一统”的命运320

一 周公323

第二十一章 分合论323

二 孔子324

三 董仲舒326

四 朱熹331

五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334

第二十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337

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卓越贡献337

二 中国传统哲学需要现代化340

(一) 整体与个体341

(二) 统一和多样341

(三) 模糊和精确342

(四) 守旧和创新343

(五) 人治和法治344

1990《中国传统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桂钿编著 1990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1997 PDF版)
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
1997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传统的哲学精神( PDF版)
中国文化传统的哲学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1991 PDF版)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
1991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传统性医学(1994 PDF版)
中国传统性医学
1994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传统养生学(1996 PDF版)
中国传统养生学
1996 北京:新华出版社
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管理(1998 PDF版)
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管理
1998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性医学(1992 PDF版)
中国传统性医学
1992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1993 PDF版)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
1993 人文出版社
中国传统学术史(1998 PDF版)
中国传统学术史
199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与文化传统(1999 PDF版)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与文化传统
1999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关于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主义传统(1957 PDF版)
关于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主义传统
1957 北京:科学出版社
毛泽东与中国哲学传统(1990 PDF版)
毛泽东与中国哲学传统
1990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传统医学史(1992 PDF版)
中国传统医学史
1992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性医学(1998 PDF版)
中国传统性医学
1998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  哲学篇(1995 PDF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 哲学篇
1995 北京:学习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