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求取 ⇩

一、绪言1

(一)历史的特点及史学史的任务1

(二)研究史学史的指导思想和密切相关的学科2

(三)史学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4

(四)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特点和分期5

二、初生草创时期的中国史学8

(一)瞽史和传说8

(二)史官和史书10

(三)孔子对史事的评议和古籍的流传13

(四)现存的几种上古记言史书18

(1)《尚书》19

(2)《逸周书》20

(3)《国语》附《战国策》21

(五)现存的几种上古记事史书23

(1)《春秋》24

(2)《竹书纪年》28

(3)《世本》29

(六)古代史学从萌芽到流入民间的发展过程31

三、早期史学所受的干扰33

(一)春秋战国之际史家的形象33

(二)在各种干扰中对上古史的总结34

(1)风胡子的四时说34

(2)《韩非子》的四世说35

(3)《礼运》的大同小康说37

(三)以总结古史的形式求达现实的政治目的38

(1)孟子宣扬的传贤传子说38

(2)邹衍编造的五德终始说39

(3)无名氏拼凑的三皇五帝说与托古改制40

(四)古代史书所受的摧残43

四、发展成熟的中国古代史学45

(一)编年体的创立和《左氏春秋》45

(1)编年体的要点和《左氏春秋》的成书45

(2)《左氏春秋》取材的广泛47

(3)《左氏春秋》中的评议与所受经学的干扰49

(二)纪传体的创立和《史记》52

(1)纪传体的特点与《史记》的成书52

(2)人民本位的觉悟55

(3)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56

(4)古文典范与世界性的著作57

(三)古代史学所承受的政治与学术双重压力58

五、屈从于两种压力下修撰的史书62

(一)《汉书》与《汉纪》62

(1)断代史形式的《汉书》62

(2)编年体形式的《汉纪》64

(二)后汉与三国时期诸史书66

(1)《东观汉记》和诸家后汉书66

(2)范晔的事略和史学思想68

(3)编年体的《后汉纪》70

(4)三国时期的史书与《三国志》71

(三)晋与南朝诸史书74

(1)两晋诸史书74

(2)《宋书》76

(3)《南齐书》78

(四)北朝诸史书79

(1)《十六国春秋》79

(2)《魏书》81

(五)古代史学成熟后的曲折发展83

(1)史学本义的妄释83

(2)史官地位的变化与修史风气的盛行84

(3)从图书著录看史学的发展86

六、官修与私撰并行下修撰的史书88

(一)唐初官修的六部史书和《五代史志》88

(1)《梁书》和《陈书》88

(2)《北齐书》90

(3)《周书》和《隋书》91

(4)《五代史志》93

(5)《晋书》94

(二)《南史》和《北史》96

(三)唐代官修的史书与《旧唐书》及《旧五代史》98

(1)唐代史官修撰的本朝史书98

(2)《旧唐书》99

(3)《旧五代史》101

(四)《新唐书》和《新五代史》102

(1)《新唐书》102

(2)《新五代史》105

七、新史书体裁的创立和史学的新发展110

(一)刘知几撰《史通》110

(1)刘知几的事略及其著书经过110

(2)《史通》的要点及其评价111

(二)《政典》、《通典》、《会要》——新史书体裁的形成115

(1)刘秩撰《政典》115

(2)杜佑撰《通典》115

(3)苏冕撰《会要》118

(三)《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的振兴120

(1)司马光撰《资治通鉴》120

(2)在《资治通鉴》影响下宋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123

(四)《资治通鉴纲目》与《通鉴纪事本末》125

(1)《资治通鉴纲目》125

(2)《通鉴纪事本末》127

(五)郑樵撰《通志》129

(六)马端临撰《文献通考》附胡三省注《资治通鉴》133

八、僵化状态的官修史书及通俗史学与民间史学的兴起138

(一)重量不重质的官修史书138

(1)《宋》、《辽》、《金》三史138

(2)《元史》140

(3)《明史》142

(4)续三通与清三通144

(二)编年、纪事、会要与通俗性的史书145

(1)续修的资治通鉴和纲目145

(2)《纲鉴易知录》与《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46

(3)纪事本末与会要的续编147

(三)民间史学性质的笔记与小说149

(1)笔记野史150

(2)唐代的变文和宋代的讲史151

(3)明清的小说153

九、经经纬史为原则的经史之学157

(一)经世致用思想中的史学157

(1)顾炎武撰《日知录》157

(2)王夫之撰《读通鉴论》与《宋论》159

(二)经学影响下对于上古史的研究整理162

(1)马骕撰《绎史》附陈厚耀《春秋战国异辞》162

(2)顾栋高撰《春秋大事表》164

(3)崔述撰《考信录》165

(三)考证之学中的史学167

(1)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167

(2)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的史学168

(四)浙东学派的史学171

(1)黄宗羲与浙东学派171

(2)黄宗羲和全祖望的学术史与近现代史171

(五)章学诚的史学175

一○、蜕变时期的中国史学180

(一)边疆少数民族史地的重视180

(1)强敌入侵和国内形势的变化180

(2)对新疆、蒙古与东北地区史地的研究181

(二)旧体史书的改造与尾声183

(1)元史的重撰183

(2)《清史稿》的成书184

(三)经今文学派盛行中的史学发展186

(1)独树一帜的常州学派186

(2)近现代史与国外史地的重视187

(3)清末经今文学派的发展与托古改制说190

(四)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课题191

(1)对于古代历史的重新认识191

(2)疑古与辨伪195

(3)古史研究的扩大深入与普及196

一一、新概念下的中国史学199

(1)史学概念的变化199

(2)史学和史料的区分200

(3)史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初步成就201

(4)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各学科之发展204

一二、结束语208

一三、附录211

(一)瞽史211

(二)中国史学的萌芽214

(三)释“志”219

(四)《春秋经》何以讬始于鲁隐公226

(五)《国语》的作者和编者229

(六)十八家晋书232

(七)马端临的年寿和《文献通考》的撰著235

(八)宋元纪事本末的编著和流传(节录)238

(九)民间传说与历史记载245

1997《中国史学史纲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树民著 1997 北京:中华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史纲要(1995 PDF版)
中国史纲要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通史纲要(1980 PDF版)
中国通史纲要
1980
中国文学史纲要 一(1983.9 PDF版)
中国文学史纲要 一
1983.9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纲要(1984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要
1984
中国史纲要  上(1979 PDF版)
中国史纲要 上
1979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史纲要  下(1979 PDF版)
中国史纲要 下
1979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通史纲要(1989 PDF版)
中国通史纲要
1989 外文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纲要  下(1984 PDF版)
中国文学史纲要 下
1984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品艺诗(1989 PDF版)
品艺诗
1989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史学史纲要(1993.05 PDF版)
外国史学史纲要
1993.05 厦门市:鹭江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纲要(1983 PDF版)
中国文学史纲要
1983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纲要(1975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要
1975 台湾中华书局
中国史学史纲要(1997 PDF版)
中国史学史纲要
1997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史纲要(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要
198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史纲要  下(1995 PDF版)
中国史纲要 下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