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求取 ⇩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医学1

第一节 考古的发现1

一、中国猿人文化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1

二、河套文化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1

三、山顶洞文化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2

四、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2

五、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3

第二节 原始人类的生活3

第三节 火的发明对于人体保健上的作用4

第四节 医药起源的传说6

第五节 传说中古代医学人物8

第二章 夏商时代的医学11

第一节 夏商的经济和文化11

第二节 巫医的产生12

第三节 伊尹创制汤液的传说13

第四节 卜辞中关于疾病的记载13

第三章 周代及春秋战国的医学20

第一节 周代及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文化20

第二节 周代的医学分科21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著名医学人物26

一、医和27

二、扁鹊27

三、文挚29

第四节 医和巫的划分建立了初步的医学理论30

第五节 周代及春秋战国时对于疾病的认识32

一、传染病32

二、内科病33

三、外科病35

四、妇产科病35

第六节 周代及春秋战国时药品的记载36

一、诗经中植物药品的记载36

二、山海经中植物药品的记载41

第七节 先秦的医疗技术44

一、唯心的治疗44

二、唯物的治疗45

第八节 先秦的生理卫生学47

一、解剖生理47

二、个人卫生50

三、公共卫生54

第四章 秦汉的医学56

第一节 秦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56

第二节 秦汉的方土与医学57

第三节 阴阳五行与汉代医学58

一、阴阳的纲要59

二、阴阳和人体60

三、阴阳和疾病60

四、阴阳和诊脉64

五、阴阳和治疗65

六、阴阳和养生66

第四节 秦汉的医事制度及保健设施68

一、医事制度68

二、保健设施69

第五节 两汉的著名医学家70

一、淳于意70

二、张机71

三、华佗79

第六节 古代疾病名称的研究85

一、疾病的总称85

二、传染病及流行病86

三、内科病87

四、外科病91

五、眼耳鼻喉病92

六、齿病93

第七节 古代的医学典籍93

一、前汉的医学文献93

二、现代流传的古典医籍96

第八节 波斯及西域本草药品的输入113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116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16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医事制度117

一、晋的医事制度117

二、宋齐梁陈(南朝)的医事制度118

三、北魏的医事制度118

四、北齐的医事制度119

五、后周的医事制度119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的著名医学人物120

一、王叔和120

二、皇甫谧122

三、葛洪123

四、陶弘景124

五、徐之才125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医学的概述126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服石的风气127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文献128

一、医经128

二、本草128

三、医方129

四、养生131

第六章 隋唐时代的医学133

第一节 隋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3

第二节 隋唐的医事制度134

一、隋朝的医事制度134

二、唐朝的医事制度135

三、唐代的医院组织138

四、唐代的防疫习俗139

第三节 隋唐的著名的医学人物139

一、巢元方139

二、孙思邈141

三、王?143

第四节 唐代本草学的成就144

第五节 中外医药的交流146

一、中国医学输入日本146

二、中国医学传入朝鲜147

三、中国受印度医药的影响148

四、中国受波斯及西域本草药品的影响154

五、中国受大秦医药的影响157

第六节 唐代各地入实药品158

第七节 隋唐的医学文献167

一、内经167

二、本草167

三、医方167

四、病理168

五、明堂168

六、产科168

第七章 两宋的医学170

第一节 两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70

第二节 两宋的医事制度171

一、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171

二、医疗组织174

三、校正医书175

四、编辑医书175

第三节 两宋的著名医学人物177

一、刘翰177

二、王怀隐177

三、林亿178

四、钱乙178

五、庞安时178

六、陈言178

七、陈师文179

八、陈自明179

第四节 五运六气说的盛行179

第五节 宋代医学的成就181

一、伤寒学的发展181

二、医方学的发展183

三、妇产科和小儿科184

四、外科和针灸科187

五、法医学和医学史189

六、卫生学和解剖190

第六节 中外医药的交流191

一、中国医学输入朝鲜191

二、沿海诸国输入中国药品192

第七节 各地进贡的药品194

第八节 宋代的医学文献200

一、素问200

二、难经200

三、针经200

四、五藏200

五、伤寒201

六、医方201

七、本草202

八、病总203

九、外科204

十、妇产科204

十一、儿科204

十二、卫生学205

十三、法医学205

十四、医学史205

第八章 金元的医学207

第一节 金元时代政治和经济的情况207

第二节 金元的医事制度208

一、金的医事制度208

二、元的医事制度208

三、卫生组织212

四、医药管理212

五、诏修本草213

六、试制铜人213

第三节 金元的著名医学人物214

一、张元素214

二、刘完素214

三、张从正214

四、成无己215

五、李杲215

六、朱震亨215

第四节 金元医学流派的争竞216

第五节 金元疫疠的猖獗217

第六节 金元医学的成就218

一、素问学的发展218

二、伤寒学的发展219

三、外科学和正骨科220

四、医方学和本草学221

五、营养学和饮食卫生222

第七节 金元的医学文献223

一、素问 灵枢223

二、难经223

三、本草 (食治附)224

四、伤寒 金匮224

五、脉诀225

六、针灸226

七、方书226

八、病总227

九、儿科228

第九章 明代的医学229

第一节 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229

第二节 明代的医事制度230

一、太医院230

二、御药房235

三、历代名医祭祀236

第三节 明代的著名医学人物237

一、戴思恭237

二、薛已237

三、李时珍238

四、王肯堂238

五、张介宾238

六、吴有性239

第四节 明代医学的成就239

一、素问灵枢的发展239

二、伤寒金匮的发展241

三、温疫的发明242

四、内科学的发展243

五、儿科及痘疹科的发展244

六、外科、眼科及口齿科的发展246

七、本草学的成就247

八、医方学的发展248

九、针灸学的成就249

十、医学史与医案250

第五节 明代疫疠的流行251

第六节 明代藩属入实的药品252

第七节 明代西洋医学的输入253

第八节 明代的医学文献256

一、素问 灵枢256

二、难经257

三、本草257

四、伤寒260

五、金匮263

六、诊法 脉诀263

七、医方265

八、病总 (杂病附)266

九、妇产科267

十、儿科 痘科附268

十一、外科 眼科附268

十二、针灸269

十三、医案269

十四、卫生270

第十章 清代的医学272

第一节 清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272

第二节 清代的医事制度273

一、太医院273

二、御药房278

三、其他医务官吏280

四、医学教育280

五、刑律281

六、考试282

七、防疫283

第三节 清代的著名医学人物286

一、喻昌286

二、张璐286

三、柯琴286

四、叶桂286

五、薛雪287

六、徐大椿287

七、吴瑭287

八、王士雄288

第四节 清代的疫疠流行288

第五节 清代医学的成就292

一、素问灵枢的研究292

二、伤寒金匮的研究293

三、本草医方的研究297

四、温病学的发明和温疫研究的进展298

五、有清一代医学整部著述301

六、妇产科和儿科的进步302

七、外科正骨科喉科的功绩304

八、王清任对于医学的革新306

第六节 西洋医学的输入307

一、从传教士输入西洋医学307

二、从教会医院带徒弟逐渐形成外人医校的设立309

三、译述西洋医学书籍和日本医学书籍312

第七节 清代的医学文献314

一、素问 灵枢314

二、难经315

三、本草315

四、伤寒317

五、金匮318

六、诊法 脉诀319

七、医方319

八、病总(杂病附)320

九、妇产科322

十、儿科(痘科附)323

十一、外科(喉科附)323

十二、医案医话323

十三、卫生324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及辛亥革命后的医学325

第一节 近百年来社会的背景325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医学326

第三节 辛亥革命后的医学327

一、卫生行政的设施327

二、防疫机构的设立330

三、民初的医学教育332

四、抗战前的医学教育336

第四节 辛亥革命后的中医文献341

一、内经341

二、难经341

三、诊断341

四、本草341

五、伤寒 金匮342

六、内科342

七、外科(伤科眼科附)343

八、妇科343

九、针灸343

十、按摩343

十一、医案343

十二、医史344

十三、辞典344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学345

第一节 新中国人民卫生事业总方针345

第二节 伟大的爱国卫生运动348

第三节 解放后的防疫工作350

第四节 人民保健事业的进展342

第五节 医疗预防事业的发展354

第六节 培养卫生干部356

一、解放前的医学教育概况356

二、解放后新中国对于医学院校的措施357

三、现在的高级医学院校357

四、现在的中级保健类专业学校359

第七节 医学科学的研究367

一、工业卫生的研究367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367

三、寄生虫学的研究368

四、微生物学的研究369

五、药物学的研究370

六、营养学的研究371

七、生理学、病理学、实验生物学的研究371

八、其他工作(略)372

第八节 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372

一、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372

二、加强中医研究工作的重要步骤376

三、加强对中药的管理和研究工作379

第十三章 疾病史384

第一节 传染病史384

一、伤寒388

二、斑疹伤寒388

三、霍乱389

四、痢疾391

五、天花392

六、麻疹393

七、水痘393

八、白喉394

九、猩红热395

十、鼠疫395

十一、肺痨病397

十二、梅毒398

十三、麻风400

十四、疟疾401

十五、黑热病402

十六、血吸虫病403

十七、姜片虫病403

十八、肺蛭虫病403

第二节 呼吸系病史403

一、胸膜炎403

二、?水404

三、喘息405

第三节 消化系病史405

一、胃肠卡他及胃扩张405

二、鼓胀及腹水406

三、腹膜炎407

四、肠中寄生虫407

第四节 心脏、肾脏及新陈代谢病史408

一、心悸亢进及胸绞症408

二、肾脏病408

三、糖尿病409

四、脚气410

第五节 泌尿系病史411

一、膀胱病411

二、淋病411

第六节 神经系病史412

一、中风412

二、癫痫412

三、痉病413

四、歇私的里413

第十四章 中国历代医学大事年表414

一、原始社会414

二、夏商周时代414

三、春秋战国时代414

四、秦汉三国时代415

五、两晋南北朝时代416

六、隋唐时代416

七、两宋时代418

八、金元时代420

九、明清时代421

十、近代及现代426

1957《中国医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邦贤著 1957 北京: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医学简史(1983 PDF版)
中国医学简史
1983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8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4
中国医学史(1978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78年06月第1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略( PDF版)
中国医学史略
中国医学史略(1983 PDF版)
中国医学史略
1983 企业书局
中国医学史  下(197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下
1974 华冈出版部
中国医学史略(1999 PDF版)
中国医学史略
1999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8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4 国立编译馆
中国医学史  上(197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上
1974 华冈出版部
中国医学史(1981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1 台湾商务印书馆
中国医学史(1991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9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97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76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76 黑龙江中医学院
中国医学史(1987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87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1978 PDF版)
中国医学史
197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