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铁路五十年 1949-1999》求取 ⇩

第一章人民铁路的创建21

第一节 从战火中诞生21

一、收复东北华北部分铁路21

二、在支援解放战争中发展壮大22

第二节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25

一、确立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25

二、统一指挥全国铁路的修复27

三、建立全路统一的规章 制度29

第三节 深入进行民主改革31

一、“原封不动”接管后的遗留问题31

二、民主改革逐步深化32

第四节 投入抗美援朝战争33

一、建设“钢铁运输线”34

二、有力的后方支援35

第五节 与苏联合办中长铁路36

一、中苏共管中长铁路的新阶段37

二、新中国的模范铁路38

第六节 有重点地进行新线建设39

一、建成成渝、天兰铁路和湘桂铁路来睦段39

二、为大规模新线建设作好准备41

第二章进入有计划发展的轨道43

第一节 推广中长铁路经验43

一、做好充分准备43

二、掀起学习热潮44

三、取得较好成效45

第二节 开展“满超五”运动46

一、来自群众的创举46

二、及时的正确引导47

三、向更高的水平进军49

第三节 大力展开新线建设51

一、形成铁路工作的重心51

二、建成一批重要线路52

三、显现良好的投资效益55

第四节 逐步加强旧线改造56

一、单线治理与改建57

三、更新改造通信信号设备58

二、修复、增建第二线58

四、扩建、改建枢纽和站场59

五、修建特大桥梁59

第五节 奠定铁路工业基础60

一、工厂的调整、改造与扩建、新建61

二、生产出一批急需的运输设备与器材62

第三章从曲折到稳步发展64

第一节 “大跃进”对铁路的影响64

一、竞相追逐高指标64

二、管理体制的急剧变动66

三、“全民大办铁路”67

四、三年中的成就70

五、“大跃进”给铁路造成的损失73

一、加强集中统一,整章 建制76

第二节 贯彻执行“八字”方针76

二、整顿运行秩序78

三、缩短基建战线79

四、大力整修设备81

五、精减人员,加强职工培训82

六、贯彻支援农业的政策83

第三节 西南“三线”大会战84

一、集中优势兵力85

二、攻克技术难关86

三、筑路史上的奇迹89

一、铁路现代化的关键90

第四节 牵引动力改革90

二、全国性的技术合作91

三、提前进入批量生产92

第五节 树典型赶先进92

一、树立一批先进典型93

二、深人开展“比、学、赶、帮”活动95

第四章在“十年内乱”中98

第一节 “文革”初期的冲击98

一、“大串联”师生的运输100

二、造反派全面夺权102

第二节 铁路实行全面军事管制104

一、稳定铁路局势105

二、促各派组织联合106

三、抓运输生产108

四、进行“斗批改”110

第三节 组建交通部与运输生产再起伏111

一、合并组建交通部112

二、整顿企业管理112

三、压缩基本建设规模116

四、运输生产又遭冲击117

第四节 全力整顿铁路120

一、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120

二、首战徐州告捷122

三、开展全面整顿124

四、整顿工作夭折126

第五节 奋起抗震救灾128

一、铁路受震损失惨重129

二、抗震救灾取得胜利129

第五章由整顿步入改革135

第一节 扭转混乱局面135

一、揭批“四人帮”的罪行136

二、大力疏通运输堵塞137

三、初步实现奋斗目标139

四、深入学习“大庆精神”140

第二节 发挥运输能力142

一、稳定提高装车水平142

二、改进运输组织工作144

三、遏制事故频繁势头146

第三节 落实调整方针149

一、理顺新旧线建设比例149

二、扩大东部沿海运能151

三、增强晋煤外运通道152

四、发展内燃、电力牵引155

第四节 重视科技教育工作158

一、加强科技工作158

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61

三、发展各类教育162

第五节 全面整顿企业166

一、整顿和建设各级领导班子167

二、树立提高经济效益思想168

三、全面实行经济责任制169

四、加强组织纪律和专业管理173

第六节 铁道兵并入铁道部175

一、划归铁道部建制175

二、顺利完成改编176

三、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177

第七节 打击经济犯罪和整顿路风179

一、打击经济犯罪活动179

二、纠正不正之风181

三、开展“人民铁路为人民”活动184

第八节 改革的起步187

一、调整管理机构188

二、成立第一个运输经济实体189

三、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191

四、扩大企业自主权193

第六章“以路建路”的尝试198

第一节 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实施198

一、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提出199

二、承包中的“微调”起步202

三、实施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新阶段206

第二节 打好两个翻身仗210

一、确定“七五”时期的战略任务210

二、加快东北和沿海地区铁路的改造和建设213

三、加快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221

第三节 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226

一、安全生产局面的不稳定226

二、被动局面开始扭转229

三、安全形势恶化后又趋平稳232

第四节 搞好自身的治理整顿235

一、令行禁止保煤炭236

二、压缩基建规模保重点237

三、清理整顿各类公司239

四、开展“严打”斗争240

五、加强路风建设242

第五节 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243

一、始料未及的新情况244

二、调整经济承包责任制部分内容245

三、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成绩与不足247

第六节 贯彻执行《铁路法》250

一、《铁路法》的诞生及其内容、意义250

二、《铁路法》的宣传、贯彻252

第七章驶进改革发展的快车道255

第一节 确立改革与发展的新目标256

一、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256

二、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257

三、《铁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的制订258

四、“铁路改革三十条”的制订260

一、铁道部机关转变职能261

第二节 转换经营机制261

二、工业基建企业率先走向市场263

三、运输企业改革层层深入266

四、劳动工资制度综合改革277

第三节 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81

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281

二、推进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85

第四节 铁路建设的大发展290

一、“八五”期间的铁路建设会战291

二、世纪之交的铁路建设新高潮297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铁路301

第五节 以科技为先导扩大运能304

一、提高列车运行速度306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310

三、实现牵引动力内燃、电气化311

四、全面推进科技进步313

第六节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314

一、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314

二、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和重点合资项目的进展316

三、外经外贸的发展317

四、对外运输的发展318

第七节 多种经营成为新的经济支柱320

一、取得较快发展320

二、实施战略转变323

第八节 安全基础整顿与建设325

一、整顿安全基础325

二、加强安全基础建设328

第九节 树立铁路行业新风332

一、路风整顿行动332

二、抓好职工队伍思想建设335

第十节 转变观念,加强运输营销机制337

一、铁路运输面对新的挑战338

二、加强运输营销机制339

结束语346

附表355

后记381

1999《新中国铁路五十年 1949-1999》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徐增麟主编;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编著 1999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贵州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贵州五十年 1949-1999
1999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影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北影五十年 1949-1999
1999
祖禅师-宗门格外玄宗  圆济惠忠禅师语录( PDF版)
祖禅师-宗门格外玄宗 圆济惠忠禅师语录
兴宁县解放纪念碑落成典礼纪念册(1991 PDF版)
兴宁县解放纪念碑落成典礼纪念册
1991
永顺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永顺五十年 1949-1999
1999
滨州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滨州五十年 1949-1999
1999
邯郸五十年  1949-1999( PDF版)
邯郸五十年 1949-1999
阳江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阳江五十年 1949-1999
1999
1949-1999鄞县五十年( PDF版)
1949-1999鄞县五十年
成都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成都五十年 1949-1999
1999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新中国宗教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新中国宗教五十年 1949-1999
1999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广东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广东五十年 1949-1999
1999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哲学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中国哲学五十年 1949-1999
1999 沈阳:辽海出版社
中国民族工作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中国民族工作五十年 1949-1999
1999 北京:民族出版社
承德五十年  1949-1999(1999 PDF版)
承德五十年 1949-1999
1999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