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修订第4版》求取 ⇩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3

第一节 细菌4

一、细菌的形状和大小4

二、细菌的构造5

(一)细菌细胞的原生质体5

(二)细菌的细胞壁和革兰染色反应6

(三)细菌的运动8

(五)细菌的芽孢9

(四)细菌的须9

(六)细菌的荚膜和粘液10

(七)细菌细胞中内含物10

三、细菌的繁殖和菌落形成11

四、常见细菌类群的代表12

(一)球菌12

(二)G-的无芽孢杆菌13

(三)刚螺菌14

(七)粘细菌15

(六)衣细菌15

(五)芽孢杆菌15

(四)G+的无芽孢杆菌15

(八)厌气性的光合细菌16

(九)枝原体类16

第二节 放线菌17

(一)链霉菌属的形态和繁殖17

(二)诺卡菌属的形态和繁殖17

(三)小单孢菌属的形态和繁殖19

(四)游动放线菌属的形态和繁殖19

第三节 蓝细菌(蓝藻)19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真菌22

第一节 真菌的一般形态22

(一)菌丝和菌丝体22

(二)酵母状细胞24

(三)无性繁殖和无性孢子24

(四)有性繁殖和有性孢子24

第二节 卵菌及其代表——绵霉属24

第三节 接合菌及其代表25

一、毛霉属26

二、根霉属27

第四节 子囊菌及其代表28

一、链孢霉属28

二、赤霉属29

第五节 担子菌30

一、一般形态30

(一)菌丝体30

(二)核配及担孢子的形成过程31

二、担子菌的代表31

第六节 半知菌及其代表33

第七节 酵母状真菌37

第三章 非细胞生物——病毒40

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属性和类群40

一、一般属性40

二、病毒的类群42

一、毒性噬菌体43

第二节 噬菌体43

二、温和噬菌体45

第三节 植物病毒46

第四节 昆虫病毒47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生活环境和纯培养49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49

一、微生物的营养型49

(一)化能无机营养49

二、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50

(二)光能无机营养50

第二节 养料进入细胞51

第三节 生活环境53

一、温度53

二、湿度54

三、氢离子浓度(pH)55

四、通气条件和氧化还原电位56

(一)好气性和厌气性56

(二)氧化还原电位56

五、光和射线57

(三)厌气培养57

六、化学药物58

第四节 纯培养技术60

一、平板法纯培养60

二、富集培养60

三、二元培养60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62

第一节 ATP的产生62

一、发酵作用62

二、呼吸作用63

三、光合磷酸化63

四、其它具有高能键的化合物63

第二节 化能异养代谢中糖的降解64

一、己糖降解,形成丙酮酸的途径64

(一)EMP途径65

(二)HMP途径65

(三)EDP途径66

三、NAD和NADP在代谢中的作用67

二、丙酮酸代谢和三羧酸(TCA)循环67

四、电子传递链和终局氧化69

第三节 细胞物质成分的合成69

一、氨基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合成69

(一)氨的同化和氨基酸的合成69

(二)硝酸和二氮(N2)的同化70

(三)核苷酸的合成70

(三)聚-β-羟基丁酸的合成71

(二)磷脂的合成71

(一)脂肪酸的合成71

二、细胞类脂成分的合成71

三、核酸的合成72

(一)核酸的单体72

(二)核酸的合成73

(三)DNA转录合成RNA74

四、多肽、蛋白质的合成74

(一)mRNA和“三连体”遗传密码74

(二)t-RNA的作用74

(一)多糖的合成76

(三)r-RNA的作用76

五、多糖和细胞壁成分76

(二)肽聚糖78

(三)脂多糖78

(四)磷壁酸78

第四节 微生物的生长78

一、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78

(一)测定单细胞微生物的数量78

(二)测定细胞物量79

二、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80

(一)滞留适应期80

(二)对数生长期和世代时间80

(三)最高生长量期81

(四)衰亡期82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育种83

第一节 遗传与变异83

一、DNA贮存遗传信息84

第二节 脱氧核糖核酸(DNA)和基因84

二、DNA和基因在细胞中的存在86

三、等位基因及其表达87

四、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88

(一)操纵子和操纵基因88

(二)调节基因89

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89

一、基因突变89

(一)物理诱变90

二、诱变育种90

(二)化学诱变92

第四节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92

一、转化92

二、交配92

三、转导93

四、霉菌的杂交育种94

五、基因工程95

一、抗体的结构97

二、抗体的产生97

第七章 血清学:抗原、抗体的体外反应97

第一节 抗体的结构和产生97

三、抗体的专一性98

第二节 抗原物及其血清学鉴定99

第三节 抗原与体液抗体的专性结合反应100

一、沉淀反应100

二、凝集反应101

三、补体固定作用102

一、细菌的种内和种间差异103

第八章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103

第一节 细菌的种103

二、分类的性状根据104

三、命名法和典型菌株105

第二节 细菌分类的现况105

一、分类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105

二、聚类分类法的应用106

三、DNA碱基组成在分类学中的应用107

第一节 不含氮有机物质的分解109

第九章 有机物质的分解109

一、淀粉和糖的分解110

(一)淀粉的分解110

(二)糖的好气性分解和醋酸、柠檬酸发酵111

(三)糖的厌气性分解——酒精发酵、乳酸发酵和丁酸发酵113

二、纤维素的分解116

(一)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116

(二)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生活条件117

(三)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生物化学机制117

(一)果胶物质的分解118

三、果胶物质和半纤维素的分解118

(二)半纤维素的分解120

四、其它不含氮有机物的分解120

(一)脂肪的分解120

(二)木质素和其它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120

(三)烃类物质和氢的氧化121

第二节 含氮有机物质的分解122

一、氨基酸和含氮基的氨化作用122

(一)尿素和尿酸的氨化作用123

二、尿素和几丁质的氨化作用123

三、含硫、含磷有机物质的分解124

(一)含硫有机物质的分解124

(二)几丁质的氨化作用124

(二)核酸、磷脂和植素的分解125

第三节 产甲烷细菌和沼气发酵126

一、硝化作用128

(一)硝化作用的过程128

第一节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128

第十章 无机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128

(二)硝化细菌129

二、反硝化作用130

第二节 无机硫化物的微生物转化131

一、无机硫化物的氧化131

(一)硫化细菌131

(二)丝状硫细菌132

(三)绿硫细菌和紫硫细菌132

一、无机磷化物的转化133

第三节 无机磷化物和其它矿质元素的微生物转化133

二、硫酸盐的还原133

二、铁的氧化还原和铁细菌135

三、锰的氧化还原135

第十一章 生物固氮作用137

第一节 生物固氮作用的机理138

一、固氮酶及其作用的基本条件138

二、氧气对固氮作用的影响139

三、固氮作用中的氨效应139

一、固氮菌科140

第二节 自生固氮微生物140

二、其它有机化能营养型固氮细菌142

三、无机化能营养的固氮细菌142

四、固氮光合细菌142

五、固氮蓝细菌(蓝藻)142

第三节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143

一、根瘤菌143

(一)根瘤菌的形态特征143

(三)根瘤菌的结瘤性、专一性和固氮性144

(二)根瘤菌的一般生理特性144

(四)根瘤菌的分类地位和分类145

二、根瘤的形成及根瘤的结构和功能146

(一)根瘤的形成与结构146

(二)根瘤的功能148

(三)根瘤的固氮效率149

三、结瘤和固氮作用的遗传学关系151

四、影响共生固氮作用的环境因素152

(一)我国应用根瘤菌接种剂的情况154

五、根瘤菌的人工接种154

(二)根瘤菌剂的生产、剂型和接种方法155

第四节 内生放线菌和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155

一、内生放线菌与宿主植物的共生固氮体系155

二、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157

第五节 蓝细菌和植物的共栖固氮体系157

第六节 根际的联合固氮159

第十二章 菌根和菌根菌160

第一节 泡囊丛枝菌根160

一、V-A菌根的菌根菌161

二、菌根对宿主的有益功能162

三、V-A菌根菌的人工接种162

第二节 外生菌根162

第三节 兰科植物的菌根164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土壤的生物活性166

第一节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167

一、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167

二、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169

三、根际微生物171

四、附生微生物173

第二节 土壤中生物残体的腐烂分解173

一、植物残体成分及其分解174

二、有机物质中氮、磷成分的矿化177

三、土壤有机质分解中的起爆效应178

第三节 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179

第四节 土壤酶与酶促作用181

第五节 有机肥料积制的微生物学过程183

(一)堆肥法184

一、堆、厩肥184

(二)堆肥的微生物学过程185

二、沤肥和沼气肥186

第六节 污水的净化和再利用187

一、曝气池和活性污泥187

二、生物膜188

三、化粪池188

四、污水净化指标188

一、合成农药的微生物降解189

第七节 非天然有机物的分解189

二、偶氮化合物190

三、氰和腈190

四、自然分解的临界值190

第十四章 杀虫微生物191

第一节 苏云金杆菌及其它杀虫细菌191

一、苏云金杆菌192

(一)苏云金杆菌的形态、培养特征和分类192

(二)苏云金杆菌的毒素和毒力192

二、金龟子芽孢杆菌194

(三)苏云金杆菌制剂的生产、应用和安全性194

三、球形芽孢杆菌195

第二节 杀虫真菌和白僵菌的应用195

第三节 昆虫病毒197

一、核多角体病毒(NPV)198

二、颗粒体病毒(GV)198

三、质多角体病毒(CPV)198

四、无包含体昆虫病毒198

六、虫媒病毒199

五、昆虫病毒的应用199

第十五章 抗生菌和抗生素200

第一节 拮抗现象和抗生素的产生200

第二节 抗生素药物、抗菌谱和抗药性202

一、抗生素药物需要具备的条件202

二、抗菌谱202

三、抗药性菌株的产生202

第三节 应用抗生素防治植物病害203

第四节 抗生菌的直接应用205

1979《微生物学 修订第4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主编 1979 北京: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微生物学  修订第2版(1962 PDF版)
微生物学 修订第2版
1962 北京:农业出版社
食品工业微生物学  新修订版本( PDF版)
食品工业微生物学 新修订版本
微生物学  第2版(1990 PDF版)
微生物学 第2版
1990 轻工业出版社
医学微生物学  第4版(1979 PDF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4版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英语  修订第4版(1986 PDF版)
英语 修订第4版
198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第4版(1980 PDF版)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第4版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生物学  第2版(1965 PDF版)
微生物学 第2版
1965 北京:科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1988 PDF版)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环境与健康  生产、生活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作用(1986 PDF版)
环境与健康 生产、生活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作用
198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普通微生物学(1992 PDF版)
普通微生物学
1992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  第2版(1984 PDF版)
微生物学 第2版
1984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物理学  修订版(1988 PDF版)
物理学 修订版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微生物遗传学(1990 PDF版)
普通微生物遗传学
1990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物理  修订第4版(1986 PDF版)
物理 修订第4版
198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学  修订本(1951 PDF版)
生物学 修订本
1951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