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详解》求取 ⇩

第一章 阴阳五行1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来源及其意义1

一、阴阳在医学上的应用4

(一)阴阳的变化规律7

(二)审别阴阳在临床辨证上的重要性12

二、五行在医学上的应用14

(一)五行的归类14

(二)五行的推理法则19

三、阴阳五行结合在医学上的应用28

小结30

第二章 摄生31

第一节 摄生的涵义及重要性31

第二节 摄生的基本理论32

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32

二、“内因起决定因素”的病理观32

第三节 摄生的方法34

一、适应自然环境34

二、调节生活36

(二)体格的锻炼37

(一)精神的保养37

(三)饮食起居和性欲的调节38

小结41

第三章 藏象42

第一节 藏象的涵义及其特点42

第二节 十二器官的功能44

一、心的功能44

(一)心主血的作用44

(二)心藏神的意义45

二、心包络的功能47

三、肝的功能48

(一)肝藏血的作用48

(二)肝藏魂的意义49

四、脾的功能50

(一)脾主运化的作用50

(二)脾统血的意义51

(三)脾藏意的意义52

五、肺的功能53

(一)肺主气的作用53

(二)肺藏魄的意义55

(一)肾主水的作用56

六、肾的功能56

(二)肾气与人体发育衰老的关系58

(三)肾藏志的意义61

(四)命门的理论62

(五)群火相火的理论63

七、胆的功能65

八、胃的功能66

九、小肠的功能67

一一、膀胱的功能68

一○、大肠的功能68

一二、三焦的功能69

(一)三焦的位置69

(二)三焦的作用70

第三节 脏腑表里配合的关系75

一、心合小肠76

二、肝合胆77

三、脾合胃78

四、肺合大肠80

五、肾合膀胱81

六、心包络合三焦82

第四节 五脏和体表各部组织配合的关系83

一、心合脉、荣色84

二、肝合筋、荣爪85

三、脾合肉、荣唇85

四、肺合皮、荣毛86

五、肾合骨、荣发86

第五节 五脏与五官的关系88

一、目为肝之官89

三、口为脾之官90

二、舌为心之官90

四、鼻为肺之官91

五、耳为肾之官91

第六节 奇恒之腑93

一、髓的作用94

二、脑的功能94

三、骨的作用95

四、脉的作用97

五、女子胞的作用98

第七节 气血津液100

一、气101

(一)宗气102

(二)营气103

(三)卫气104

附:营卫循行的道路106

(一)营气的循行情况106

(二)卫气的运行情况108

二、血114

(二)津与液的区别及其主要功用115

(一)津液的定义与范围115

三、津液115

(三)津液与尿汗等的关系116

(四)津液与精气血的关系117

小结122

第四章 经络124

第一节 经络的发现及其学说的形成124

第二节 经络的涵义及其基本内容127

第三节 经络在医学上的指导作用129

一、经络在生理上的作用129

二、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130

三、络络在诊断上的作用132

四、经络在治疗上的作用133

第四节 井、荥、腧、经(原)、合的意义与作用134

第五节 十二经脉138

一、手太阴肺经143

二、手阳明大肠经144

三、足阳明胃经146

四、足太阴脾经148

五、手少阴心经149

六、手太阳小肠经150

七、足太阳膀胱经152

八、足少阴肾经153

九、手厥阴心包经155

一○、手少阳三焦经156

一一、足少阳胆经158

一二、足厥阴肝经160

附:关于寸口、人迎脉象大小的认识162

第六节 奇经八脉164

一、督脉164

二、任脉166

三、冲脉167

四、带脉170

五、阴蹻与阳蹻171

六、阴维与阳维172

第七节 十二经别177

一、足太阳、足少阴经别178

二、足少阳、足厥阴经别178

四、手太阳、手少阴经别180

五、手少阳、手厥阴经别180

三、足阳明、足太阴经别180

六、手阳明、手太阴经别182

第八节 十二经筋184

一、足太阳经筋186

二、足少阳经筋186

三、足阳明经筋188

四、足太阴经筋191

五、足少阴经筋192

六、足厥阴经筋193

七、手太阳经筋193

八、手少阳经筋195

九、手阳明经筋196

一○、手太阴经筋197

一一、手厥阴经筋198

一二、手少阴经筋199

第九节 十二皮部201

第十节 十五络脉203

附: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概况207

小结211

一、病能的涵义213

第一节 病能的涵义与病因论213

第五章 病能213

二、祖国医学的病因论214

第二节 病因分类216

一、六淫致病216

(一)风218

(二)寒220

(三)暑223

(四)湿225

(五)燥227

(六)火230

二、七情致病232

(一)喜233

(二)怒234

(三)忧235

(四)思236

(五)悲237

(六)恐238

(七)惊239

(一)饮食241

三、饱食劳倦241

(二)劳倦244

(三)房室246

四、痰饮瘀血247

(一)痰饮247

(二)瘀血250

五、其他252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机转253

一、正邪相争与虚实转化253

(一)正气与邪气253

(三)邪正虚实的病理转化254

(二)虚证和实证254

二、疾病的表里传变257

(一)表证和里证257

(二)表里传变的形式258

三、阴阳偏颇与寒热的关系260

(一)寒证与热证260

(二)寒热证候中的虚实262

(三)塞热真假与亡阴亡阳264

四、阴阳偏颇与时令气候的关系267

五、阴阳失调与表里、寒热、虚实的相互关系269

第四节 病机十九条270

一、病机的涵义270

二、病机十九条的分析272

(一)关于六淫所生的病272

(二)有关脏腑上下所生的病283

小结295

第六章 诊法297

第一节 诊法的意义及内容297

(一)面部见色与脏腑的相应299

第二节 望诊299

一、察色299

(二)察色的基本知识304

二、观神307

三、视形309

四、辨舌311

(一)舌质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311

(二)舌苔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312

第三节 闻诊317

一、听声音317

二、审气息320

三、嗅气味322

第四节 问诊322

一、询问既往生活情况323

二、询问发病原因与既往病史325

三、询问现在症状326

第五节 切诊329

一、脉搏和脏腑营卫气血的关系330

二、脉搏和自然气候以及机体周围环境的关系330

(一)三部九候遍诊法332

三、切脉的部位332

(二)寸口诊脉法335

四、平脉的意义340

(一)正常的脉搏至数340

(二)四时平脉340

(三)脉重胃气341

五、病脉344

(一)脉至变化与疾病的关系344

(二)脉位变化与疾病的关系347

(三)脉象变化与疾病的关系350

六、妊脉的判断354

七、怪脉形成的原理356

八、触诊359

(一)诊尺肤359

(二)诊虚里362

第六节 四诊结合应用的重要意义364

一、色脉互参364

二、脉症互参365

一、伤寒的涵义367

第七节 伤寒病六经分证法则367

二、六经的涵义和主征368

三、《热论》六经分证与《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区别370

第八节 温病的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法则373

一、温病的涵义373

二、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的意义373

(一)卫气营血辩证374

(二)三焦的分证375

三、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与六经辩证的相互关系376

第九节 杂病的分类法则377

一、根据脏腑的不同生理功能分证379

二、根据脏腑与组织器官的相互联系分证379

三、根据脏腑表里相合理论分证380

四、根据病邪特性结合脏腑功能分证380

五、根据内脏相关理论分证381

小结387

第七章 治则389

第一节 治则的涵义及论治的基本精神389

一、治病求本390

二、防微杜渐392

三、四时异治393

四、五方异治394

五、治病治人396

第二节 治疗的原则397

一、标与本397

(一)标本的意义397

(二)治本治标的机动性与原则性399

(一)逆从的意义402

(二)正治法的应用原则402

二、逆和从402

(三)反治法的应用原则403

三、通权达变的治疗法则407

四、气反的治疗法则408

第三节 八法的运用规律410

一、运动汗法的一般原则411

二、运用吐法的一般原则413

三、运用下法的一般原则414

四、运动和法的一般原则416

五、运用温法的一般原则418

六、运用清法的一般原则420

七、运动补法的一般原则422

(一)补气法和补血法423

(二)初阴法和补阳法423

八、运用消法的一般原则426

第四节 运用药物的一般规律430

一、药物的气味性能在论治上的基本原则430

二、方剂的组成和运用的基本原则434

三、运用剧烈药物和治养结合的原则436

四、对“有故无殒”的认识438

小结439

第八章 五运六气441

第一节 五运六气的涵义及基本内容441

一、干支配合岁时的意义442

(一)干支的分属442

(二)干支配合甲子的规律445

二、五运的意义448

(一)大运451

(二)主运453

(三)客运454

(四)五音建运455

三、六气的意义457

(一)主气458

(二)客气460

(三)客主加临463

第二节 运气结合应用的一般规律466

一、运气相临的顺逆467

二、运气同化469

(一)天符469

(二)岁会469

(四)同天符、同岁会471

(三)太乙天符471

三、平气的意义474

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475

一、中运岁气的太过、不及与发病的关系475

(一)五运的太过、不及与发病的关系476

(二)六气的司天在泉与发病的关系482

二、六十年运气太过、不及与发病关系489

三、运气学说与治疗用药的关系490

四、运气学说的具体应用494

小结499

1981《中医基础理论详解》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芬主编 1981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精解(1995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精解
1995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2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2
中医基础理论(202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76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7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1992 PDF版)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
1992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5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工人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9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题解(1986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题解
1986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7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0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浅说(1962 PDF版)
中医学浅说
196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