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求取 ⇩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及其社会功能1

一、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3

三、哲学的社会功能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科学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现实1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8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20

一、哲学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23

第一节 哲学的物质范畴2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23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5

第二节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28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8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31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5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5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37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40

第二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42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42

一、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42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46

第二节 意识的结构和作用49

一、意识的结构及主体性49

二、意识的能动性51

三、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54

第三节 意识和人工智能56

一、意识和信息56

二、人工智能的实质--思维模拟57

三、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59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62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62

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62

二、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64

三、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65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68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68

二、事物发展的过程性69

三、事物发展的规律性71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73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73

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75

三、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对立77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80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80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80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81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86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90

一、矛盾的普遍性90

二、矛盾的特殊性91

三、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94

第三节 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形式97

一、矛盾的性质97

二、解决矛盾的形式98

一、质102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102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102

二、量104

三、度105

第二节 量度和质变107

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07

二、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112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14

一、质量互变的普遍性114

二、质量互变的复杂性115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19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119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119

二、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21

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23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125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25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27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29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31

一、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131

二、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133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36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136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136

二、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137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39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39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40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143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143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44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46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4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47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50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50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52

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15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54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54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58

三、能动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反映论的根本对立159

第二节 实践及其认识中的作用161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161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63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66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66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69

三、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71

第九章 逻辑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74

第一节 逻辑思维的基本原则174

一、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174

二、逻辑和历史177

第二节 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180

一、归纳和演绎180

二、抽象和具体183

三、分析和综合187

第三节 现代自然科学对理论思维的丰富和发展189

一、系统科学和理论思维189

二、现代理论思维具有更高的综合性191

一、真理及其特性195

第十章 真理和价值195

第一节 真理195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98

三、真理和谬误200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02

第二节 价值204

一、价值的本质和评价204

二、价值的相对性及其历史发展207

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208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10

一、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210

二、认识论和思维路线212

第十一章 社会与自然215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15

一、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215

二、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216

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19

第二节 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与客体223

一、社会历史的主体与客体223

二、社会历史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226

三、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228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30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30

二、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和长期存在的根源232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33

第十二章 社会生产方式236

第一节 社会生产方式的结构和系统236

一、生产力236

二、生产关系241

三、生产方式243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44

第二节 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规律244

二、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过程247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5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252

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25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25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256

第十三章 社会形态259

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结构和系统259

一、经济基础259

二、上层建筑260

三、社会形态262

第二节 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规律264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264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266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6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270

一、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建立27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27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政治体制改革274

第十四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277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77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77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80

三、我国现阶级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282

第二节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284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284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288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290

第三节 社会革命293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历史作用293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294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295

四、革命和改革296

第五章 社会意识29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特点298

一、社会意识的结构298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03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307

一、艺术307

二、政治法律思想308

三、道德309

四、宗教310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311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相互作用311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14

一、科学的本质318

第六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18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318

二、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323

第二节 科学的历史发展327

一、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327

二、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331

第三节 科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3

一、科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333

二、社会主义发展科学的条件335

第七章 人的本质、价值和全面发展339

第一节 人的本质339

一、人的本质学说的历史考察339

二、人的本质的科学含义342

三、人的本质的变动性和个体性345

一、人的价值的含义和构成347

第二节 人的价值347

二、人的价值的实现与评价349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351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般含义351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定353

三、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357

第八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359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59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359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制约条件360

三、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伟大作用36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66

一、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366

二、杰出人物和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367

三、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370

一、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373

第三节 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373

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75

第十九章 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378

第一节 自由和必然378

一、人类对自由与必然认识的发展378

二、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381

三、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383

第二节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384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384

二、人类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387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389

第三节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391

一、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391

二、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是人生观的最高境界393

三、自觉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394

199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商孝才等主编 1994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公共关系学通论(1992 PDF版)
公共关系学通论
1992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9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7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