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什么是哲学1

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1

二、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4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

二、哲学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6

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源9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1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17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8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22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22

一、哲学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22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24

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27

第二节世界的物质性28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28

二、社会的物质性31

第三节世界统一于物质39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9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科学和哲学证明41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44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44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4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8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50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0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52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55

第三节意识的功能58

一、意识的能动性58

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61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63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67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67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67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70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论73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发展75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75

二、现实世界是发展的78

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80

四、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性84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86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86 )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88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91

第五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93

第一节对立统一规律93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93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97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100

第二节质量互变规律107

一、质、量、度107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11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13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117

一、肯定和否定117

二、否定之否定119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23

第六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26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和作用126

一、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126

二、唯物辩证法范畴的特点和排列顺序127

三、唯物辩证法范畴在认识中的作用129

第二节本质和现象130

一、本质和现象的含义130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31

第三节内容和形式134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34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35

第四节原因和结果138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138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40

第五节必然性和偶然性143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43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44

第六节可能性和现实性147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47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49

第七章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153

第一节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153

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153

二、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56

三、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157

第二节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159

一、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辩证关系159

二、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162

第三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64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64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169

第八章社会基本矛盾171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71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171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77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79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81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182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86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89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改革190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190

二、社会主义改革194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96

第九章阶级、国家、革命198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198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198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20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204

第二节国家206

一、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206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209

三、国家的消亡211

第三节社会革命213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实质213

二、社会革命的作用和条件214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216

第十章社会意识219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构成和一般特点219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219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24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诸种形式230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230

二、道德231

三、艺术234

四、教育235

五、科学237

六、宗教239

第三节社会精神文明240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41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42

第十一章人与社会248

第一节人的本质248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248

二、人的社会价值251

第二节人的作用253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53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57

第三节个人和群众260

一、个人和集体260

二、领袖和群众262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64

第十二章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267

第一节能动的反映论267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267

二、科学的可知论268

三、能动的反映论270

第二节实践的实质、特征和形式274

一、实践的实质和结构274

二、实践的特征和基本形式277

第三节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80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80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81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283

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83

第十三章认识的辩证过程285

第一节由实践到认识285

一、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285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87

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289

第二节由认识到实践291

一、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292

二、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和条件293

三、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途径和方法294

第三节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295

一、认识的反复性295

二、认识的无限性297

三、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97

第十四章真理300

第一节真理及其价值300

一、客观真理300

二、真理的价值304

第二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306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06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307

第三节真理和谬误310

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310

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313

第四节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315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15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17

第五节认识论和思想路线319

一、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319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21

第十五章必然向自由的飞跃323

第一节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323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23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325

第二节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328

一、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系328

二、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331

三、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333

1989《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本先主编;吴伟副主编 1989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