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地史学的内容与任务1

第二节 地史学的发展简史1

目录1

第三节 地史学在地质科学中的地位3

第二章 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年代4

第一节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4

一、岩石地层学方法4

二、地球物理方法8

三、构造学方法11

四、生物地层学方法12

五、古地磁学方法14

第二节 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15

一、岩石地层单位17

第三节 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及地质年代表17

二、生物地层单位18

三、年代地层单位22

四、地质年代表22

第三章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23

第一节 沉积相的概念及相分析的基本原则23

一、沉积相的概念23

二、岩相分析的基本原则23

第二节 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24

一、海洋沉积(海相)24

二、大陆沉积(陆相)29

三、海陆过渡相31

第三节 古地理的再造和古地理图的概念32

二、岩相剖面对比分析33

一、剖面上岩相类型的划分33

三、岩相古地理图35

第四章 历史构造学的研究及地壳大地构造分区36

第一节 历史构造学的研究方法36

一、构造环境与沉积组分36

二、构造运动与地层36

三、地层厚度分析法38

第二节 大陆地壳的大地构造分区39

一、地槽的概念及其发展39

二、地台区的特征及其发展42

三、构造旋回和陆壳构造分区43

第三节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46

一、大陆漂移说46

二、板块构造的概念47

四、大陆板块的识别49

三、板块的分界线49

第五章 太古代、早元古代50

第一节 概述50

一、太古代、早元古代的时代范围及其划分50

二、太古代、早元古代岩系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50

第二节 中国的太古界、下元古界51

一、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的太古界、下元古界51

二、中国南方的太古界、下元古界55

三、西部地区的太古界、下元古界55

第三节 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地史特征56

一、生物界概况56

二、地壳构造演化56

三、沉积特点57

一、微古植物59

第一节 中、晚元古代的生物界59

引言59

第六章 中、晚元古代59

二、叠层石61

三、后生动物61

四、化石Chuaria62

第二节 中国的中、上元古界62

一、中国北部的中、上元古界62

二、中国南部的中、上元古界64

三、中国西部的中、上元古界66

第三节 中国中、晚元古代的古地理概况67

一、前震旦纪67

二、震旦纪71

第四节 中国中、晚元古代的矿产71

第一节 寒武纪的生物界72

第七章 寒武纪72

引言72

一、三叶虫73

二、腕足动物75

三、古杯类75

四、小壳动物75

第二节 中国的寒武系76

一、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的寒武系76

二、中国南方的寒武系79

三、中国其它地区的寒武系概况81

第三节 中国寒武纪古地理古构造轮廓82

第四节 中国寒武纪的矿产资源84

一、笔石85

第一节 奥陶纪的生物界85

引言85

第八章 奥陶纪85

二、鹦鹉螺类86

三、三叶虫86

四、其它生物门类87

五、奥陶纪的生物相88

第二节 中国的奥陶系89

一、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的奥陶系89

二、中国南方的奥陶系91

三、中国其它地区的奥陶系概况94

第三节 中国奥陶纪古地理古构造轮廓95

第四节 中国奥陶纪的矿产资源95

一、笔石98

第一节 志留纪的生物界98

引言98

第九章 志留纪98

二、腕足动物99

三、珊瑚99

第二节 中国的志留系100

一、中国南方的志留系100

二、中国其它地区的志留系概况103

第三节 中国志留纪的古地理古构造轮廓105

第四节 中国志留纪的矿产资源107

第十章 加里东构造期概述108

引言108

第一节 加里东构造期中地台区的基本经历108

一、北方诸地台区109

二、冈瓦纳地台区109

一、英国加里东地槽110

第二节 加里东构造期中地槽区的基本经历110

二、中国祁连山地槽111

第三节 加里东构造期的地壳运动及其影响113

第四节 加里东构造期的气候特点113

第十一章 泥盆纪118

引言118

第一节 泥盆纪的生物界118

一、植物界118

二、脊椎动物118

三、无脊椎动物119

第二节 中国的泥盆系121

一、华南地区的泥盆系121

二、其它地区泥盆系发育概况124

第三节 中国泥盆纪的古地理古构造轮廓126

第四节 中国泥盆纪的矿产资源129

第十二章 石炭纪130

引言130

第一节 石炭纪的生物界130

一、植物界130

二、陆生动物131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131

第二节 中国的石炭系135

一、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的石炭系135

二、华南地区的石炭系137

三、其它地区石炭系发育概况139

第三节 中国石炭纪的古地理古构造轮廓141

第四节 中国石炭纪的矿产资源141

一、植物界144

第一节 二叠纪的生物界144

引言144

第十三章 二叠纪144

二、陆生脊椎动物145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145

第二节 中国的二叠系148

一、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的二叠系148

二、华南地区的二叠系149

三、其它地区的二叠系发育概况151

第三节 中国二叠纪的古地理古构造轮廓154

第四节 中国二叠纪的矿产资源154

第一节 海西构造期中地台区的基本经历158

一、北方诸地台区158

引言158

第十四章 海西构造期概述158

二、冈瓦纳地台区159

第二节 海西构造期中地槽区的基本经历159

一、西欧海西地槽159

二、北美阿帕拉钦地槽159

三、乌拉尔—中亚—蒙古地槽160

第三节 海西构造期的地壳运动及其影响161

第四节 海西构造期的古气候特点162

第十五章 三叠纪165

引言165

第一节 三叠纪的生物界165

一、植物界165

二、脊椎动物165

三、无脊椎动物166

一、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的三叠系168

第二节 中国的三叠系168

二、西北地区的三叠系170

三、华南地区的三叠系170

四、西部海槽区的三叠系172

第三节 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古构造轮廓173

第四节 中国三叠纪的矿产资源176

第十六章 侏罗纪178

引言178

第一节 侏罗纪的生物界178

一、植物界178

二、脊椎动物179

三、无脊椎动物179

第二节 中国的侏罗系183

一、中国东部的侏罗系183

第三节 中国侏罗纪的古地理古构造轮廓187

二、中国西部的侏罗系187

第四节 中国侏罗纪的矿产资源190

第十七章 白垩纪191

引言191

第一节 白垩纪的生物界191

一、植物界191

二、脊椎动物192

三、无脊椎动物193

第二节 中国的白垩系196

一、中国东部的白垩系196

二、中国西部的白垩系201

第三节 中国白垩纪的古地理古构造轮廓204

第四节 中国白垩纪的矿产资源204

一、脊椎动物205

第一节 第三纪的生物界205

第十八章 第三纪205

引言205

二、无脊椎动物206

三、植物界207

第二节 中国的第三系208

一、中国东部的第三系209

二、中国西部的第三系218

第三节 中国第三纪的古地理古构造轮廓219

第四节 中国第三纪的矿产资源221

第十九章 第四纪223

引言223

第一节 第四纪的生物界223

一、植物界与无脊椎动物223

二、脊椎动物223

第二节 中国的第四系225

一、华北的第四系226

二、华南的第四系227

三、西部新、青、藏地区的第四系229

第三节 中国第四纪的古地理古构造轮廓及矿产资源229

第二十章 阿尔卑斯构造期概述231

第一节 阿尔卑斯构造期的地壳运动及其影响231

第二节 阿尔卑斯构造期地槽区的基本经历232

一、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232

二、环太平洋海槽235

第三节 阿尔卑斯构造期地台区的基本经历238

一、冈瓦纳地台238

二、劳亚地台238

第四节 阿尔卑斯构造期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特点239

1988《地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倪丙荣主编 1988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地史学教程(1986 PDF版)
地史学教程
1986 北京市:地质出版社
地质学小史(1931 PDF版)
地质学小史
1931
歴史地理学(1967.03 PDF版)
歴史地理学
1967.03 朝倉書店
史地教学(1950 PDF版)
史地教学
1950
地理学史( PDF版)
地理学史
地史学  摘印(1955 PDF版)
地史学 摘印
1955
简明地史学(1993 PDF版)
简明地史学
1993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地学史话(1985 PDF版)
地学史话
1985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地质学小史(1911 PDF版)
地质学小史
1911 商务印书馆
地震学简史(1989 PDF版)
地震学简史
1989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学史话(1979 PDF版)
地学史话
197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地史学(1988 PDF版)
地史学
1988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地史学和地层学研究方法(1983 PDF版)
地史学和地层学研究方法
1983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史学教程(1961 PDF版)
地史学教程
1961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地史学教程(1956 PDF版)
地史学教程
1956 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