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教程》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一、地史学在地质科学中的位置1

二、地史学的基本内容1

三、地史学发展简史2

四、地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存在的问题5

第一编 地史学基本概念与方法7

第二章 地层系统与地质时代7

一、地层的划分与对比7

二、区域地层的划分与岩性地层单位的建立8

1. 地层层序的确定8

2. 岩性地层单位“组”的建立8

3. 岩性地层分类:群、组、段10

三、地层时代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建立11

1. 年代地层单位的性质11

2. 地质时代与生物演化12

3. 阶和带的建立-标准化石与化石组合12

4. 生物分区与统、阶、带的应用范围13

四、地层年龄的测定及其对比14

1. 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14

2. 地磁场的倒转与地质年龄对比17

五、地层分类与存在的问题17

1. 两类地层单位的相互关系17

3. 生物地层单位在地层分类中的位置18

2. 标准剖面与层型剖面18

4. 岩性地层单位与等时面的关系19

第三章 地层的沉积相与主要沉积环境22

一、岩相概念、岩相变化与海侵旋回22

二、沉积作用与沉积构造24

1. 沉积特征与运移方式24

2. 沉积构造24

三、主要的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26

1. 山麓沉积27

2. 河流沉积27

3. 湖泊沉积27

4. 三角洲沉积28

5. 滨海沉积29

6. 浅海陆棚沉积30

7. 生物礁沉积32

8. 非正常海沉积32

9. 大陆斜坡与深海沉积33

四、古气候与古地理34

1. 反映气候条件的生物和沉积特征34

2. 古地理图及其意义35

五、地层的相分析与现实类比原则35

2. 地质历史中地表高差分异程度的变化36

3. 沉积物成岩过程中以及成岩以后的次生变化36

1. 地质时期中地表有机界与无机界的演变36

第四章 地层沉积的主要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的分析37

一、地层的沉积类型-稳定类型与活动类型37

1. 沉积的组分、结构形体与构造环境条件37

2. 沉积的厚度分析-均衡与补偿的概念38

3. 沉积组合的主要类别及其分布特征40

二、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构造意义41

1. 沉积间断与地层的不连续41

2. 地层不整合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42

1. 活动地区与稳定地区43

三、构造模式与构造旋回43

2. 地台与地槽的概念44

3. 地槽旋回与褶皱幕45

4. 地槽与地台的转化关系46

四、构造阶段与构造分区47

1. 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47

2. 大地构造分类与历史构造分区47

五、大陆与海洋的关系及全球构造49

1. 洋底结构与海底扩张49

2.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假说50

第二编 前古生代的地史54

引言54

一、太古代的生物遗迹与地层发育的一般特征58

第五章 太古代58

二、中国的太古界59

1. 中朝地台区59

2. 塔里木地台区61

三、北方各大陆太古界发育概况61

四、南方大陆太古界发育概况63

五、太古代地体构造轮廓与有关问题66

第六章 元古代70

一、元古代生物界概况70

1. 中国北部的元古界72

(1) 华北地区的下元古界与中朝原地台的形成72

二、中国的元古界72

(2) 中国北部中上元古界的发育75

2. 中国南部与其它地区的元古界77

三、北方各大陆的元古界80

1. 北美地台区80

2. 西伯利亚地台区82

3. 东欧及北欧地区82

四、南方冈瓦纳大陆的元古界84

1. 非洲地台区84

2. 印度地块85

3. 其它地区86

4. 稳定地块的形成及其重要影响88

2. 关于岩浆活动年龄高峰值88

3. 古老岩系的构造线及其截切关系88

五、小结88

1. 关于前古生代的时代划分88

第七章 震旦纪89

一、震旦纪的生物界及其与寒武系的分界89

二、中国的震旦系92

1. 中国南方震旦系的发育92

2. 中国北方震旦系的发育94

3. 中国其它地区震旦系概述95

三、北方大陆的震旦系96

1. 北美地台区及其两侧的地槽区96

2. 西伯利亚地台区及俄罗斯地台区97

1. 非洲南部震旦系的发育98

3. 北欧及格陵兰东部地槽区98

四、南方冈瓦纳大陆的震旦系98

2. 澳大利亚震旦系的发育99

3. 其它地区震旦系概述100

五、震旦纪的古冰期和古气候101

第三编 早古生代的地史104

引言104

第八章 寒武纪107

一、寒武纪的生物界107

二、中国的寒武系110

1. 中国南方寒武系的发育110

2. 中国北方稳定类型寒武系的发育112

3. 中国其它地区寒武系发育概况114

三、北方各大陆的寒武系115

1. 北美地台区及其周围地槽区115

2. 西伯利亚地台区及其相邻地区116

3. 东欧俄罗斯地台及欧洲地槽区117

四、南方各大陆的寒武系118

1. 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118

2. 北非及印度北缘的寒武系119

五、寒武纪生物分区与古地理问题120

第九章 奥陶纪123

一、奥陶纪的生物界123

1. 中国南方奥陶系的发育127

二、中国的奥陶系127

2. 中国北方奥陶系的发育129

3. 中国其它地区奥陶系发育概况131

三、北方各大陆的奥陶系133

1. 北美地台区及其两侧地槽奥陶系的发育133

2. 西伯利亚地台区及邻区的奥陶系134

3. 俄罗斯地台与西欧地槽区的奥陶系135

四、南方各大陆的奥陶系136

五、奥陶纪的古气候和古地理问题137

第十章 志留纪140

一、志留纪的生物界141

1. 中国南方志留系的发育144

二、中国的志留系144

2. 中国北方及西部志留系的发育147

三、北方各大陆的志留系148

1. 北美地台及其两侧地槽的志留系148

2. 西伯利亚地台及邻区的志留系149

3. 东欧地台及西欧地槽区的志留系151

四、南方各大陆的志留系151

五、志留纪古气候古地理问题154

第四编 晚古生代的地史156

引言156

1. 鱼类的繁盛及原始两栖类的出现158

2. 陆生植物的发展和小型森林的出现158

引言158

一、泥盆纪的生物界158

第十一章 泥盆纪158

3. 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巨大革新和发展159

4. 海生生物的生态分异和生物分区162

5. 海相分阶及存在的问题163

二、中国的泥盆系165

1. 桂中泥盆系剖面及其分析166

2. 华南地区泥盆纪岩相变化及古地理167

(1) 北部海槽区169

(2) 华北-塔里木隆起区169

3. 其它地区泥盆系发育概况169

(3) 古地中海海槽区170

(4) 喜马拉雅浅海170

三、北方大陆的泥盆系172

1. 北美地台及其周围海槽172

2. 西欧地槽区及东欧俄罗斯地台172

3. 西伯利亚地台及其相邻地槽区174

四、冈瓦纳大陆的泥盆系175

五、泥盆系的海陆位置问题175

第十二章 石炭纪179

引言179

2. 两栖类的大发展和原始爬行类的出现180

一、石炭纪的生物界180

1. 概况180

3. 陆生植物组合及其地理分区181

4. 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门类及生物分区184

二、中国的石炭系185

1. 华南地区的石炭系185

(1) 黔南石炭系剖面及其分析186

(2) 横向变化及古地理187

2. 华北地区的石炭系188

(1) 山西太原剖面及其分析188

(2) 横向变化和古地理189

3. 其它地区石炭系发育概况190

1. 北美地台及其周围地槽区193

三、北方大陆的石炭系193

2. 西欧地槽及东欧俄罗斯地台195

3. 西伯利亚地台及其相邻地槽区196

四、冈瓦纳大陆的石炭系196

五、石炭纪的地壳运动和冈瓦纳大陆冰盖197

第十三章 二叠纪201

引言201

一、二叠纪的生物界202

1. 概况202

2. 两栖类的进化及爬行类的进一步发展202

4. 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门类及生物分区203

3. 陆生植物组合和华夏植物区的发展203

二、中国的二叠系207

1. 华南地区的海相二叠系207

(1) 黔中二叠系剖面及其分析207

(2) 横向变化和古地理208

2. 华北地区的陆相二叠系210

(1) 山西太原一带二叠系剖面及其分析210

(2) 横向变化和古地理211

3. 其它地区二叠系发育概况212

(1) 北部海槽区212

(3) 喜马拉雅浅海214

(2) 西部古地中海海槽214

三、北方大陆的二叠系215

1. 北美地台及其周围地槽区215

2. 西欧地槽区及东欧俄罗斯地台216

3. 西伯利亚地台及其相邻地槽区217

四、南方冈瓦纳大陆的二叠系218

五、二叠纪末联合古大陆的形成和生物界变革219

第五编 中生代的地史222

引言222

2. 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发展和生物分区意义224

1. 概况224

一、三叠纪的生物界224

第十四章 三叠纪224

3. 菊石、瓣鳃类的演化阶段和国际分阶225

4. 生物相及生物区228

二、中国的三叠系229

1. 华南稳定浅海的三叠系229

2. 中国北部的陆相三叠系232

3. 西部海槽区的三叠系233

三、世界各地的三叠系236

1. 特提斯海236

(1) 阿尔卑斯地区236

(1) 日本列岛237

2. 环太平洋带237

(2) 喜马拉雅地区237

(3) 中南半岛地区237

(2) 东北亚地区238

(3) 北美西部地区239

3. 劳亚大陆239

(1) 德国盆地239

(2) 西欧及北非地区239

(3) 北美东部239

(4) 北亚地区240

(5) 中亚地区240

4. 冈瓦纳大陆240

1. 古大陆位置和海水进退241

四、三叠纪地史概述241

2. 印支运动的意义和内生矿产形成242

3. 古气候分带和沉积矿产分布242

第十五章 侏罗纪245

一、侏罗纪的生物界245

1. 概况245

2. 恐龙类的大发展245

3. 鱼类的发展及空间分异246

4. 陆生植物组合及其气候分带249

5. 湖生生物组合及其空间分异250

6. 海生生物组合、国际分阶及生物分区251

1. 沿海火山活动带的侏罗系252

二、中国的侏罗系252

2. 西部大型盆地的侏罗系255

3. 海相侏罗系256

三、世界各地的侏罗系258

1. 特提斯海258

2. 环太平洋带259

3. 劳亚大陆261

4. 冈瓦纳大陆263

四、侏罗纪的地壳运动、古地理、古气候和矿产形成264

2. 恐龙类的特化和绝灭266

1. 概况266

一、白垩纪的生物界266

第十六章 白垩纪266

3. 鸟类、哺乳类和鱼类的发展267

4. 陆生植物、孢粉组合及其气候分带267

5. 湖生生物组合及其演化阶段268

6. 海生生物组合和国际分阶268

7. 陆相白垩系底界问题272

二、中国的白垩系272

1. 东部火山活动带的白垩系272

2. 西部大型盆地的白垩系277

3. 西藏、台湾的海相白垩系279

(1) 阿尔卑斯地区280

(2) 喜马拉雅地区280

三、世界各地的白垩系280

1. 特提斯海280

(3) 中南半岛地区281

2. 环太平洋带281

(1) 日本列岛281

(2) 锡霍特山地区283

(3) 北美西部地区283

3. 劳亚大陆283

(1) 西欧地区283

(2) 东欧及西西伯利亚地区284

四、白垩纪地史概述285

1.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内生矿产形成285

4. 冈瓦纳大陆285

(3) 中亚及北亚地区285

2. 海水进退规程286

3. 古气候分带和变迁286

4. 大陆漂移和新海洋形成287

5. 恐龙和菊石的绝灭问题288

第六编 新生代的地史290

引言290

第十七章 第三纪292

一、第三纪生物界292

1. 哺乳动物的繁荣及其演化阶段292

2. 无脊椎动物的概况294

3. 被子植物的发展及气候地理分区295

二、中国的第三系298

1. 中国东部地区第三系的发育及古地理299

(1) 下第三系299

(2) 上第三系304

2. 中国西北部地区第三系的发育及古地理306

3. 中国海相第三系发育306

三、世界各地的第三系310

1. 特提斯海310

(1) 阿尔卑斯地区310

(3) 阿萨姆和缅甸地区311

(2) 喜马拉雅地区311

2. 环太平洋带312

(1) 日本列岛312

(2) 北美西部312

3. 劳亚大陆313

(1) 欧洲313

(2) 中亚及北亚313

(3) 北美314

4. 冈瓦纳大陆315

(1) 印度地块315

(2) 非洲315

四、第三纪地史概述315

3. 古气候分带及其演变316

2.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316

1. 海水进退316

第十八章 第四纪319

引言319

一、第四纪生物界319

1. 概况319

2.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320

3.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321

(ⅰ) 南方古猿或南猿阶段321

二、第四纪研究方法322

1. 生物地层学方法322

(ⅲ) 智人阶段322

(ⅱ) 直立人阶段322

2. 考古学方法323

3. 气候地层学方法323

4. 地貌学方法323

5. 磁性地层学方法325

6. 第四纪年代学方法326

三、中国的第四系326

1. 中国东部的第四系326

(1) 华北东北地区327

(2) 华南地区328

2. 中国西部的第四系329

(1) 西北地区329

(2) 青藏地区329

四、欧亚大陆及北美的冰期及间冰期330

2. 欧洲中、北部的冰川331

1. 阿尔卑斯山系的山岳冰川331

3. 北美大陆的冰川332

4. 亚洲大陆的冰川333

五、南大陆第四系发育333

第七编 地球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及存在问题335

引言335

第十九章 地球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基本趋向336

一、生物演化的阶段性336

1. 特种沉积类型与沉积介质的主要变化339

2. 古生代以来沉积类型的时空分布概况339

二、沉积演变的阶段性及其主要趋向339

三、地壳构造发展的阶段性及其主要趋向341

第二十章 地质历史中海陆的形成演变及存在的问题344

一、地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基本特征344

1. 海洋地壳的结构及其形成时代344

2. 大陆地壳的结构特征及其构造划分345

二、地史时期大陆与海洋的发展和变迁346

1. 活动论与固定论346

2. 古地磁数据的论证346

3. 古气候和生物古地理的论证348

4. 古构造的分析350

结语351

主要参考文献352

1980《地史学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鸿祯等主编 1980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地理教育学教程(1992 PDF版)
地理教育学教程
1992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材 地史学简明教程(1987 PDF版)
高等学校教材 地史学简明教程
1987
史地教学(1950 PDF版)
史地教学
1950
医学史教程(1987 PDF版)
医学史教程
1987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1981 PDF版)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
1981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球学教程(1979 PDF版)
地球学教程
1979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磁学教程(1986 PDF版)
地磁学教程
1986 北京:地震出版社
化学史教程(1987 PDF版)
化学史教程
1987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地质力学教程(1978 PDF版)
地质力学教程
1978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史学简明教程(1987 PDF版)
地史学简明教程
1987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貌学教程(1985 PDF版)
地貌学教程
198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学地理微格教学教程(1999 PDF版)
中学地理微格教学教程
1999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地史学简明教程(1997 PDF版)
地史学简明教程
1997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地貌学教程(1993 PDF版)
地貌学教程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史学教程(1956 PDF版)
地史学教程
1956 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