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教程》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一、地史学的任务和内容1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1

1.十八世纪末以前是地史学的启蒙阶段1

2.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狭义地史学(地层学)建立阶段3

3.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本世纪中叶是近代地史学建立阶段4

4.本世纪中叶以来是现代地史学的变革时期6

5.近代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7

第一章课外阅读文献9

第三编地史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0

第二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10

一、地层的概念和地层学10

二、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10

1.地层叠覆律10

2.地层接触关系类型11

3.海侵超覆、海退退覆和沉积旋回12

三、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4

1.地层的划分14

2.地层的对比15

四、地层系统和地层单位20

1.岩石地层单位20

2.生物地层单位21

3.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系统22

4.地质年表的建立25

五、各类地层单位系统间的相互关系26

1.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的关系26

2.生物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的关系27

第三章地层的沉积相与主要沉积环境30

一、沉积相的概念及瓦尔特定律30

二、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31

1.沉积物的搬运与沉积32

2.水动力条件的识别标志——沉积构造32

三、主要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类型34

1.陆相沉积类型35

2.过渡相沉积类型37

3.海相沉积类型37

四、古气候与古地理分析43

1.地球表面的气候分带和洋流分布43

2.反映气候的生物和沉积特征44

3.古地理图及其意义45

五、对现实主义原则的评价46

1.地质时期中大气圈和水圈组分的演变46

2.地质历史中地表高差分异和气候分异的变化46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47

一、地层的沉积组合类型——稳定类型与活动类型47

1.沉积物的组分、结构、几何形态与构造环境条件47

2.沉积的厚度分析——补偿与非补偿的概念48

3.沉积组合的主要类别及其分布特征50

二、传统地槽、地台学说简介51

1.地槽与地台的概念51

2.地槽旋回与褶皱幕52

3.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54

4.大地构造分区55

三、板块学说概要及其对地槽、地台的解释56

1.板块构造简介57

2.威尔逊旋回59

3.板块学说对地槽、地台的解释59

四、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60

1.地质学方面的证据61

2.古地磁方面的证据63

3.古生物地理方面的证据64

4.古板块构造与古大陆分布图65

第一编课外阅读文献70

第二编前寒武的地史71

引言71

1.月史学研究对于认识地球早期历史的意义71

2.前寒武地质时代的划分72

第五章太古代74

一、太古代的生物遗迹74

二、太古代地层的常见类型和研究方法75

1.太古代地层的常见类型及其地史意义75

2.太古代地层的研究方法78

三、中国的太古界及其地史特征79

1.典型地区的地层划分和地史特征80

2.其它地区太古界的发育82

3.华北太古界的基本层序及原岩形成环境83

4.华北太古代的主要地史事件及陆核形成83

5.中国太古代含矿层位及分布区4

四、北方各大陆太古界发育概况84

1.北美84

2.欧洲85

3.西伯利亚86

五、南方各大陆太古界发育概况86

1.非洲86

2.印度86

3.澳大利亚86

4.南美87

六、太古代的地壳演化、大气圈和水圈性质以及生命起源问题89

1.初始地壳的性质89

2.太古代地壳演化模式——绿岩带的成因89

3.太古代世界地体构造91

4.太古代大气圈、水圈性质及生命起源问题91

第六章元古代94

一、元古代生物界概况95

二、中国的元古界及其地史特征98

1.中国北部的元古界及其地史特征98

2.中国南部及其它地区的元古界及其地史特征104

3.中国元古代含矿层位及分布区107

三、北方各大陆的元古界及其地史特征108

1.北美地台108

2.其它地区110

四、南方冈瓦纳大陆的元古界及其地史特征110

1.非洲地台110

2.澳洲地块112

3.其它地区112

五、元古代大陆地块的形成及其它重大地质事件问题112

1.元古代大陆地块的形成和分布格局112

2.元古代的几个重大地质事件114

第七章震旦纪115

一、震旦纪的生物界115

1.植物界发展和宏观藻类的发发115

2.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116

3.震旦系下界117

二、中国的震旦系及其地史特征117

1.中国南方震旦系的发育及其地史特征117

2.中国北方震旦系的发育及其地史特征115

3.中国其它地区的震旦系及其地史特征121

4.中国震旦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122

三、北方各大陆的震旦系及其地史特征123

1.俄罗斯地台及西伯利亚地台123

2.北美地台及其两侧的地槽带123

3.西北欧及格陵兰东部地槽带124

四、南方冈瓦纳大陆的震旦系及其地史特征125

1.澳大利亚震旦系的发育125

2.非洲南部震旦系的发育127

五、震旦纪的冰期与古大陆的分布问题128

第二编课外阅读文献131

第三编早古生代的地史132

第八章寒武纪132

一、寒武纪的生物界132

1.地史上最早的带壳动物群——小壳化石132

2.寒武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三叶虫132

3.晚期生物界的更新——树形笔石、角石和真牙形类的出现133

4.寒武系底界133

5.寒武纪的生物分区136

二、中国的寒武系及其地史特征136

1.华南地区寒武系的发育及地史特征136

2.华北地区寒武系的发育及地史特征140

3.中国活动类型沉积区142

4.中国寒武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145

三、北方各大陆的寒武系及其地史特征145

1.北美地台及其周围地槽带145

2.西伯利亚地台及其相邻地区147

3.东欧(俄罗斯)地台及其边缘地槽带147

四、南方大陆的寒武系及其地史特征148

1.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148

2.北非及印度北缘148

3.南美148

五、寒武纪的古大陆分布148

第九章奥陶系151

一、奥陶纪的生物界151

1.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大繁盛151

2.生态分异和生物相153

3.奥陶纪的生物分区155

二、中国的奥陶系及其地史特征156

1.华南地区奥陶系的发育及地史特征156

2.华北地区奥陶系的发育及地史特征159

3.中国其它地区的奥陶系及其地史特征160

4.中国奥陶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163

三、北方各大陆的奥陶系及其地史特征163

1.北美地台及其两侧地槽带163

2.西伯利亚地台及相邻地槽区163

3.俄罗斯地台及其周围地槽带164

四、南方大陆的奥陶系及其地史特征165

1.北非、南美和中南欧的冰川作用165

2.澳大利亚166

五、奥陶纪的古气候和古地理问题166

第十章志留纪169

一、志留纪的生物界170

1.海生无脊椎动物组分的更替及发展170

2.半淡水动物及陆生植物的兴起172

3.生物相类型的发展172

4.志留纪的生物分区172

二、中国的志留系及其地史特征174

1.华南地区的志留系及其地史特征174

2.中国其它地区的志留系及其地史特征178

3.中国志留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180

三、北方各大陆的志留系及其地史特征181

1.北美地台及其两侧地槽181

2.西伯利亚地台及其相邻地槽182

3.俄罗斯地台及其相邻地槽183

四、南方大陆的志留系及其地史特征184

1.澳大利亚184

2.北非及古特提斯南带183

3.印度及其邻区185

五、志留纪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185

第十一章加里东构造阶段的地史特征187

一、加里东构造阶段古海洋的演化187

1.古大西洋的闭合和英国-挪威加里东褶皱带的形成187

2.古祁连洋的演化189

3.东南复杂陆缘海域的演化189

4.其它古海洋191

二、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大陆的演化192

1.华北板块的内部分异及其陆缘带构造发展192

2.扬子板块内部分异及其边缘的构造发展192

3.世界其它古大陆193

三、早古生代的古气候195

四、早古生代无脊椎海生生物的大发展195

第三编课外阅读文献198

第四编晚古生代的地史199

第十二章泥盆纪199

一、泥盆纪的生物界199

1.鱼类的繁盛和原始两栖类的出现199

2.陆生植物的发展和小型森林的出现200

3.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巨大革新和发展200

4.泥盆纪的生物分区及海相分阶204

二、中国的泥盆系及其地史特征204

1.桂中剖面及其分析206

2.华南地区泥盆系岩相变化及古地理207

3.其它地区泥盆系发育概况及其地史特征210

4.中国泥盆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213

三、劳俄(老红砂岩)大陆的泥盆系及其地史特征213

1.西北欧及北美东部的加里东山系213

2.北美地台及其西部陆缘区214

3.俄罗斯地台及其东部陆缘区214

4.劳俄大陆南部陆缘区——莱菌海西地槽215

四、西伯利亚大陆的泥盆系及其地史特征216

五、冈瓦纳大陆的泥盆系及其地史特征216

六、泥盆纪世界地体构造及古气候217

第十三章石炭纪220

一、石炭纪的生物界221

1.概况221

2.两栖类的大发展和原始爬行类的出现221

3.陆生植物组合及其地理分区222

4.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门类及生物分区222

二、中国的石炭系及其地史特征225

1.华南地区的海相石炭系及其地史特征225

2.华北地区海陆交互相石炭系及其地史特征228

3.其它地区石炭系发育概况及其地史特征229

4.中国石炭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231

三、北方大陆的石炭系及其地史特征232

1.劳俄大陆及其相邻地槽区232

2.西伯利亚大陆及其相邻地槽区233

四、冈瓦纳大陆的石炭系及其地史特征234

五、石炭纪的地壳运动和冈瓦纳大陆冰盖234

第十四章二叠纪239

一、二叠纪的生物界240

1.陆生植物的演变和华夏植物区的发展240

2.西栖类的进化及爬行类的进一步发展240

3.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及海生生物分区242

二、中国的二叠系及其地史特征245

1.华南地区的海相二叠系及其地史特征245

2.华北地区的陆相二叠系及其地史特征249

3.其它地区二叠系发育及地史特征251

4.中国二叠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253

三、北方大陆的二叠系及其地史特征255

1.北美大陆及其相邻陆缘区255

2.欧洲大陆及其相邻陆缘区256

3.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大陆及其相邻陆缘区257

四、冈瓦纳大陆的二叠系及其地史特征257

五、联合古大陆基本形成及其古纬度位置258

第十五章海西构造阶段的地史特征262

一、海西构造阶段大陆和海洋的变迁262

二、海西构造阶段古海洋的演化263

1.中欧洋的闭合和莱茵海西褶皱带的形成263

2.其它古海洋266

三、海西构造阶段古大陆的演化267

1.华北-塔里木大陆267

2.华南大陆267

3.世界其它大陆269

四、晚古生代的古气候271

五、晚古生代生物界的演化及绝灭事件273

第四编课外阅读文献275

第五编中生代的地史276

第十六章三叠纪276

一、三叠纪的生物界276

1.陆生植物的发展和生物分区277

2.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和分布277

3.菊石、双壳类的演化阶段和国际分阶277

4.三叠系的底界281

5.海生生物生态分异及生物分区282

二、中国的三叠系及其地史特征282

1.华南地区的海相三叠系及其地史特征282

2.中国北部的陆相三叠系及其地史特征285

3.其它地区三叠系发育及地史特征288

4.中国三叠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289

三、世界各地的三叠系及其地史特征290

1.特提斯带290

2.环太平洋带291

3.劳亚大陆292

4.冈瓦纳大陆294

四、三叠纪古大陆位置和印支运动的重要意义294

1.古大陆位置和海水进退294

2.印支运动在全球构造演变中的地位295

第十七章侏罗纪298

一、侏罗纪的生物界299

1.概况299

2.爬行类的大发展299

3.鱼类的发展及空间分异302

4.陆生植物组合及其气候分带302

5.湖生生物组合及其空间分异302

6.海生生物组合、生物分区及国际分阶303

二、中国的侏罗系及其地史特征305

1.沿海火山活动带的侏罗系及其地史特征305

2.西部大型盆地的侏罗系及其地史特征309

3.青藏地区海相侏罗系及其地史特征310

4.中国侏罗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311

三、世界各地的侏罗系及其地史特征312

1.特提斯带312

2.环太平洋带312

3.劳亚大陆314

4.冈瓦纳大陆314

四、侏罗纪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内生矿产形成315

第十八章白垩纪318

一、白垩纪的生物界318

1.概况318

2.恐龙类的特化和绝灭318

3.鸟类、哺乳类和鱼类的发展319

4.陆生植物、孢粉组合及其气候分带320

5.湖生生物组合及其演化阶段321

6.海生生物组合和国际分阶322

二、中国的白垩系及其地史特征324

1.东部火山活动带的白垩系及其地史特征224

2.西部大型盆地的白垩系及其地史特征327

3.西藏、台湾地区的海相白垩系及其地史特征329

4.中国白垩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330

三、世界各地的白垩系及其地史特征331

1.特提斯带331

2.环太平洋带331

3.劳亚大陆333

4.冈瓦纳大陆334

四、白垩纪的构造变动和海水进退规程335

1.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内生矿产形成335

2.海水进退规程335

第五编课外阅读文献337

第六编新生代的地史338

第十九章第三纪338

一、第三纪的生物界338

1.哺乳动物的繁荣及其演化阶段338

2.无脊椎动物的概况341

3.被子植物的发展及地理分区343

二、中国的第三系及其地史特征344

1.中国东部地区第三系的发育及其地史特征344

2.中国西北部地区第三系的发育及其地史特征349

3.西藏、台湾的海相第三系及其地史特征349

4.东南部大陆架海域的第三纪地史概况350

5.中国第三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351

三、世界各地的第三系及其地史特征352

1.特提斯带352

2.环太平洋带352

3.劳亚大陆353

4.冈瓦纳大陆354

四、第三纪的古地理面貌和岩石圈构造运动355

1.海水进退355

2.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355

第二十章第四纪360

一、第四纪的生物界360

1.概况360

2.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361

3.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362

二、第四纪地层研究方法363

1.生物地层学方法363

2.考古学方法364

3.气候地层学方法364

4.磁性地层学方法365

5.第四纪年代学方法365

6.第四系的下界366

三、中国的第四系及其地史特征366

1.整体迅速抬升的青藏高原366

2.差异升降强烈的西北山系盆地区367

3.风成作用显著的内蒙古、晋陕高原区367

4.上隆剥蚀的华南中低山、丘陵区367

5.大面积沉降的东部近海平原368

6.大幅度变迁的海岸线368

7.中国第四纪含矿层位及分布区369

四、欧亚大陆及北美的冰期及间冰期369

1.阿尔卑斯山系的山岳冰川370

2.欧洲中、北部的冰川370

3.北美大陆的冰川370

4.亚洲大陆的冰川371

五、南半球各大陆的雨期和间雨期372

第二十一章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地史总结374

一、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特提斯带的演化374

1.阿尔卑斯区374

2.喜马拉雅区376

二、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古太平洋及环太平洋带378

1.中、新生代的古太平洋378

2.环太平洋带的演化379

三、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冈瓦纳大陆及北方大陆380

1.冈瓦纳大陆的解体380

2.北方大陆的变化381

四、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古地理及古气候事件381

1.全球古大陆变迁与新海洋的出现381

2.全球海平面升降及海侵海退383

3.古气候的变化384

五、中、新生代之交生物界的绝灭及其原因探讨386

第六编课外阅读文献388

第二十二章地球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及存在问题389

引言389

一、地球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基本趋向389

1.生物演化的阶段性389

2.沉积演变的阶段性与其主要趋向391

3.地壳构造发展的阶段性及其主要趋向394

4.古地磁极性变化的阶段性及其与其它地质事件的关系394

5.影响地质作用发展的地外因素简介397

二、地质历史中海陆的形成演变及存在的问题400

1.地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基本特征400

2.地史时期大陆与海洋的发展和变迁402

结语404

第二十二章课外阅读文献405

附录406

地层柱状剖面对比图统一岩性图例406

综合性主要参考文献407

1986《地史学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本培等编 1986 北京市: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地理教育学教程(1992 PDF版)
地理教育学教程
1992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材 地史学简明教程(1987 PDF版)
高等学校教材 地史学简明教程
1987
史地教学(1950 PDF版)
史地教学
1950
医学史教程(1987 PDF版)
医学史教程
1987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1981 PDF版)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
1981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球学教程(1979 PDF版)
地球学教程
1979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磁学教程(1986 PDF版)
地磁学教程
1986 北京:地震出版社
化学史教程(1987 PDF版)
化学史教程
1987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地质力学教程(1978 PDF版)
地质力学教程
1978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史学简明教程(1987 PDF版)
地史学简明教程
1987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貌学教程(1985 PDF版)
地貌学教程
198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学地理微格教学教程(1999 PDF版)
中学地理微格教学教程
1999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地史学简明教程(1997 PDF版)
地史学简明教程
1997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地貌学教程(1993 PDF版)
地貌学教程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史学教程(1956 PDF版)
地史学教程
1956 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