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一、地史学的内容及任务1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2

第一篇 地史学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8

第二章 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地质年代表的建立8

一、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8

二、地层层序及其接触关系8

三、地层的分类系统13

(一)岩石地层单位13

(二)生物地层单位14

(三)年代(时间)地层单位15

(四)层型(模式剖面)和标准剖面17

四、地层的划分与对比18

(一)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18

(二)生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22

(三)年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25

五、地质年代表29

第三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模式30

一、沉积相及相分析30

二、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模式32

三、古地理图44

第四章 大陆漂移、洋底扩张与板块构造47

一、大陆漂移47

二、洋底扩张53

三、板块构造54

(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54

(二)板块的边界类型与划分55

(三)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58

(四)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67

(五)板块运动的驱动力69

第二篇 先寒武纪74

第五章 地球的起源及其最初的八亿年……?一、有关宇宙和太阳系形成的现代学说……?(一)宇宙的起源74

(二)太阳系的形成74

二、地球最初的八亿年76

(一)地核、地幔与地壳的分异77

(二)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变78

(三)生命的起源80

第六章 太古代82

一、太古代的生命痕迹82

二、太古代的岩石特征83

三、中国的太古界85

(一)华北诸陆核的太古界及华北地台区太古代地壳的演化85

(二)塔里木地块的太古界89

四、北方诸大陆的太古界90

(一)北美古陆核的太古界90

(二)欧洲古陆核的太古界93

(三)西伯利亚古陆核的太古界93

五、南方诸大陆的太古界94

(一)非洲南部诸陆核的太古界94

(二)澳大利亚西部陆核的太古界97

(三)印度古陆核的太古界97

(四)冈瓦纳大陆其它地区的太古界98

六、太古代的地壳演化与构造运动99

(一)高级变质区与低级变质区的关系99

(二)原始地壳的性质及其演化100

(三)太古代的构造运动100

(四)太古代的板块构造101

七、太古代的地质特征与矿产形成101

第七章 元古代105

一、元古代的生物界105

(一)微古植物106

(二)叠层石107

(三)其它化石108

二、中国的元古界109

(一)塔里木一中朝板块的元古界109

(二)华南板块的元古界116

(三)中国元古代地壳构造发展的基本轮廓121

三、北方诸大陆的元古界122

(一)古北美板块的元古界122

(二)?块的元古界124

?亚板块的元古界125

?界126

(一)非洲地块的元古界126

(二)澳大利亚地块的元古界128

(三)印度地块的元古界128

五、元古代的大地构造特征128

(一)稳定克拉通与裂陷槽的出现129

(二)断裂的发育与基性—超基性岩体的侵入130

(三)地槽的分异130

(四)元古代超大陆的存在与分裂131

六、元古代的沉积类型与自然地理环境131

七、元古代的矿产132

第八章 震旦纪134

一、震旦纪的生物界134

(一)微古植物134

(二)叠层石135

(三)其它藻类135

(四)后生动物136

二、中国的震旦系137

(一)华南板块的震旦系137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震旦系140

(三)中国震旦系的沉积矿产142

三、北方诸大陆的震旦系144

(一)古北美板块的震旦系144

(二)古欧洲板块的震旦系145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震旦系146

四、冈瓦纳大陆的震旦系146

(一)非洲地块的震旦系146

(二)澳大利亚地块的震旦系147

(三)印度地块的震旦系147

五、震旦纪的冰川活动150

六、先寒武纪无机界与有机界若干方面的演化151

第三篇 古生代154

第九章 寒武纪154

一、寒武纪的生物界154

(一)生物群154

(二)生物地理分区156

二、寒武系的分统和分阶……?170

三、中国的寒武系……?170

(一)华南板块的寒武系……?170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寒武系……?(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寒武系……?(四)中国其它板块的寒武系170

四、北方诸大陆的寒武系170

(一)古欧洲板块的寒武系170

(二)古北美板块的寒武系171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寒武系173

五、冈瓦纳大陆的寒武系174

六、寒武纪地史综述175

第十章 奥陶纪178

一、奥陶纪的生物界178

(一)生物群178

(二)生物地理分区180

二、奥陶系的分统和分阶182

三、中国的奥陶系183

(一)华南板块的奥陶系184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奥陶系188

(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奥陶系190

(四)冈底斯中间板块的奥陶系191

(五)喜马拉雅残余地块的奥陶系191

四、北方诸大陆的奥陶系195

(一)古欧洲板块的奥陶系195

(二)古北美板块的奥陶系196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奥陶系198

五、冈瓦纳大陆的奥陶系198

六、奥陶纪的地史综述201

第十一章 志留纪202

一、志留纪的生物界202

(一)生物群202

(二)生物地理分区204

二、志留系的分统和分阶204

三、中国的志留系206

(一)华南板块的志留系206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志留系210

(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志留系211

(四)冈底斯中间板块的志留系212

(五)喜马拉雅残余地块的志留系212

四、北方诸大陆的志留系215

(一)古欧洲板块的志留系215

(二)古北美板块的志留系215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志留系218

?陆的志留系218

?留纪地史综述219

第十二章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222

一、早古生代地壳构造的演化222

二、早古生代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沉积特征225

三、早古生代生物的进化227

第十三章 泥盆纪229

一、泥盆纪的生物界229

(一)生物群229

(二)生物地理分区231

二、泥盆系的分统和分阶233

三、中国的泥盆系233

(一)华南板块的泥盆系234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泥盆系240

(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泥盆系240

(四)冈底斯中间板块的泥盆系241

(五)喜马拉雅残余地块的泥盆系241

四、北方诸大陆的泥盆系244

(一)古欧洲板块的泥盆系244

(二)古北美板块的泥盆系245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泥盆系246

五、冈瓦纳大陆的泥盆系248

六、泥盆纪地史综述249

第十四章 石炭纪253

一、石炭纪的生物界253

(一)生物群253

(二)生物地理分区256

二、石炭纪的分统和分阶258

三、中国的石炭系260

(一)华南板块的石炭系260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石炭系263

(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石炭系266

(四)冈底斯中间板块的石炭系269

(五)喜马拉雅残余地块的石炭系269

四、北方诸大陆的石炭系269

(一)古欧洲板块的石炭系269

(二)古北美板块的石炭系271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石炭系274

五、冈瓦纳大陆的石炭系274

六、石炭纪地史综述……?283

第十五章 二叠纪……?283

一、二叠纪的生物界……?283

(一)生物群……?283

(二)生物地理分区283

二、二叠系的分统和分阶284

三、中国的二叠系284

(一)华南板块的二叠系284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二叠系288

(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二叠系291

(四)其它板块的二叠系295

四、北方诸大陆的二叠系295

(一)古欧洲板块的二叠系295

(二)古北美板块的二叠系296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二叠系298

五、冈瓦纳大陆的二叠系299

六、二叠纪地史综述300

第十六章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303

一、晚古生代地壳构造的演化303

二、晚古生代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沉积特征305

三、晚古生代生物界的进化306

第四篇 中生代310

第十七章 三叠纪310

一、三叠纪的生物界310

(一)生物群310

(二)生物地理分区313

二、三叠系的分统和分阶314

三、中国的三叠系314

(一)北方诸板块的三叠系315

(二)华南板块的三叠系317

(三)冈底斯中间板块的三叠系319

(四)雅鲁藏布江地槽及喜马拉雅残余地块的三叠系319

四、国外的三叠系325

(一)欧亚板块的三叠系325

(二)北美板块的三叠系329

(三)冈瓦纳大陆的三叠系330

五、三叠纪地史综述332

第十八章 侏罗纪337

一、侏罗纪的生物界337

(一)生物群337

(二)生物地理分区340

?侏罗系的分统和分阶343

?中国的侏罗系344

(一)中国东部火山—断陷盆地区344

(二)中部—西北部拗陷盆地区346

(三)藏北—滇西浅海盆地349

(四)冈底斯中间板块349

(五)雅鲁藏布江地槽及喜马拉雅残余地块350

(六)完达山地槽350

四、国外的侏罗系352

(一)欧亚板块的侏罗系352

(二)北美板块的侏罗系355

(三)冈瓦纳分裂板块的侏罗系358

五、侏罗纪的地史综述359

第十九章 白垩纪362

一、白垩纪的生物界362

(一)脊椎动物362

(二)无脊椎动物364

(三)植物367

二、白垩系的分统和分阶367

三、中国的白垩系369

(一)东部火山—断陷盆地区369

(二)中部和西北部内陆构造盆地区373

(三)西南海槽和浅海区374

四、国外的白垩系377

(一)欧亚板块的白垩系377

(二)北美板块的白垩系380

(三)冈瓦纳分裂板块的白垩系383

五、白垩纪地史综述385

第二十章 中生代地史特征388

一、中生代地壳构造的演化380

二、中生代的古地理和古气候390

(一)中生代的古地理390

(二)中生代的古气候393

三、中生代生物的进化393

(一)植物界面貌的重大变革393

(二)脊椎动物的迅速演化394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更替396

(四)陆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397

第五篇 新生代400

第二十一章 第三纪400

一、第三纪的生物界……?405

(一)植物……?405

(二)脊椎动物……?405

(三)无脊椎动物405

二、中国的第三系407

(一)中国东部区的陆相第三系409

(二)中国西部区的陆相第三系415

(三)台湾地槽的第三系417

(四)其它地区的海相沉积418

(五)中国第三纪的古地理与矿产形成419

三、世界其它地区的第三系422

(一)北美板块的第三系422

(二)欧亚板块的第三系423

(三)继续漂移中的印度、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板块的第三系426

第二十二章 第四纪430

一、第四纪的生物界与第四系的下限问题430

(一)哺乳类的进化与中国第四纪的哺乳动物群430

(二)人类的进化阶段432

(三)其它生物类别概况435

(四)第四系的下限问题435

二、划分与对比第四系的主要方法436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436

(二)气候地层学方法437

(三)地貌学方法437

(四)人类学与考古学的方法439

(五)同位素和古地磁年代测定439

三、中国的第四系439

(一)中国东部的第四系440

(二)中国西部的第四系444

(三)中国的海相第四系445

四、第四纪的气候波动及其原因446

(一)更新世的冰川活动446

(二)更新世气候波动的其它表现451

(三)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原因451

第二十三章 新生代的地史特征453

一、新生代岩石圈构造的演化453

(一)特提斯地槽区453

(二)环太平洋地槽区455

(三)板块内部457

(四)大陆的漂移与现代海陆分布轮廓的形成457

二、新生代的古地理与古气候459

三、新生代的矿产形成460

第二十四章 有关地球演化的几个主要问题461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461

?地壳的形成与微板块作用461

(二)太古代期间硅铝质地壳的形成与增长462

(三)元古代“泛大陆”的出现、大陆克拉通化与裂谷作用的发育464

(四)晚元古代以来的现代板块构造、大陆分合与洋盆张闭466

二、古地理与古气候的变迁467

(一)海面升降467

(二)古气候的变化468

三、沉积岩组成的演化趋向469

四、岩浆作用的演化471

五、成矿作用的演化472

六、生物的进化、大规模灭绝与进化多样化473

主要参考文献476

1985《地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亚美,夏德馨等编 1985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地史学教程(1986 PDF版)
地史学教程
1986 北京市:地质出版社
地质学小史(1931 PDF版)
地质学小史
1931
歴史地理学(1967.03 PDF版)
歴史地理学
1967.03 朝倉書店
史地教学(1950 PDF版)
史地教学
1950
地理学史( PDF版)
地理学史
地史学  摘印(1955 PDF版)
地史学 摘印
1955
简明地史学(1993 PDF版)
简明地史学
1993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地学史话(1985 PDF版)
地学史话
1985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地质学小史(1911 PDF版)
地质学小史
1911 商务印书馆
地震学简史(1989 PDF版)
地震学简史
1989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学史话(1979 PDF版)
地学史话
197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地史学(1988 PDF版)
地史学
1988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地史学和地层学研究方法(1983 PDF版)
地史学和地层学研究方法
1983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史学教程(1961 PDF版)
地史学教程
1961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地史学教程(1956 PDF版)
地史学教程
1956 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