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质学》求取 ⇩

第一篇历史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8

第一章 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地质年代8

一、地层学的基本概念8

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1

(一)岩石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1

(二)生物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4

(三)年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6

三、层型18

四、地层区划19

五、地质年代表23

第二章 现代和古代的沉积环境24

一、沉积环境的基本概念24

二、现代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物24

(一)海洋环境24

(二)大陆环境27

(一)恢复古环境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28

三、古代沉积环境的恢复28

(三)过渡环境28

(二)如何恢复古环境29

四、海侵、海退、地壳运动与恢复古地理的关系38

(一)海侵的概念38

(二)海侵的类型、成因及其标志39

(三)海退的概念40

(四)海侵与海退的关系40

六、与地史学有关的图件42

五、古地理标志的对比和古地理演化42

第三章 地壳构造的基本概念44

一、地壳构造及其历史的恢复44

(一)地壳运动的两种基本类型44

(二)垂直运动知水平运动的研究方法44

二、地槽和地台学说48

(一)地槽学说48

(二)地台学说50

(三)构造旋回与构造层51

(一)大陆漂移说52

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52

(二)海底扩张55

(三)板块构造57

(四)古板块怎样划分58

(五)板块构造的新进展——地体构造61

(六)威尔逊旋回63

四、世界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64

(一)世界大地构造分区64

(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66

二、中国的太古宇68

第二篇地球早期阶段的历史前显生宙69

第四章 前显生宙概貌69

一、前显生宙的时间范围69

二、前显生宙的划分69

三、前显生宙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起源和演化70

(一)岩石圈的起源和演化70

(二)大气圈的起源和演化71

(三)水圈的起源和演化74

(四)生命起源与生物圈的演化75

(一)构造岩浆旋回法82

(二)同位素年龄测定研究法82

四、前显生宇的研究方法82

(三)古生物与有机化学方法83

(四)特殊沉积物研究法86

第五章 太古宙87

一、概述87

(一)北美地区的太古宇90

三、国外的太古宇90

(二)非洲地区的太古宇91

(三)欧洲地区的太古宇95

(四)西伯利亚的太古宇96

(五)澳大利亚的太古宇97

(六)南美洲的太古宇99

(七)印度半岛的太古宇99

四、太古宙的地壳运动99

一、概述102

二、元古宙的生物界102

第六章 元古宙102

三、中国的元古宇106

(一)华北区的元古宇107

(二)西北地区的元古宇111

(三)中国南部的元古宇111

(四)中国的震旦系114

四、国外的元古宇116

(一)北美地区的元古宇116

(二)非洲地区的元古宇117

(三)欧洲地区的元古宇118

(四)西伯利亚的元古宇120

(五)澳大利亚的元古宇121

(六)南美洲的元古宇122

(七)印度的元古宇123

五、元古宙的地壳运动123

六、前显生宙的矿产126

二、寒武纪的生物界128

一、概述128

第七章 寒武纪128

第三篇显生宙128

三、中国的寒武系135

(一)扬子区137

(二)华北区138

(三)江南区和华南区140

(四)其他地区142

四、寒武系的底界问题144

五、国外的寒武系146

(一)欧洲地区146

(二)地中海及其东延地区和朝鲜半岛147

(三)北美地区148

(四)西伯利亚及其相邻地区148

(五)冈瓦纳大陆150

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153

七、寒武纪的矿产154

一、概述156

二、奥陶纪的生物界156

第八章 奥陶纪156

三、中国的奥陶系162

(一)扬子区163

(二)江南区和华南区170

(三)华北区173

(四)其他地区174

四、奥陶系的底界问题178

(一)欧洲地区179

五、国外的奥陶系179

(二)地中海及其东延地区和朝鲜半岛181

(三)北美地区181

(四)西伯利亚及其相邻地区184

(五)冈瓦纳大陆184

六、奥陶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184

七、奥陶纪的矿产186

第九章 志留纪 附早期古生代地史小结188

一、概述188

二、志留纪的生物界189

三、中国的志留系192

(一)扬子区193

(二)江南区197

(三)华南区197

(四)其他地区199

四、志留系的底界问题202

五、国外的志留系202

(一)欧洲地区202

(二)地中海及其东延地区和朝鲜半岛、日本地区204

(三)北美地区204

(五)冈瓦纳大陆205

(四)西伯利亚及其相邻地区205

六、志留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207

七、志留纪的矿产208

八、早期古生代地史小结208

(一)早期古生代生物界的变革208

(二)早期古生代的古地理及沉积特征209

(三)早期古生代的气候演变210

(四)早期古生代的构造发展阶段211

一、概述213

二、泥盆纪的生物界213

第十章 泥盆纪213

三、中国的泥盆系222

(一)华南区224

(二)天山-兴安区227

(三)其他地区229

四、泥盆系的底界问题229

五、国外的泥盆系231

(一)欧洲地区231

(二)北美地区232

(三)西伯利亚及其邻近地区233

(四)冈瓦纳大陆区235

六、泥盆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235

七、泥盆纪的矿产236

第十一章 石炭纪237

一、概述237

二、石炭纪的生物界237

(一)华南区246

三、中国的石炭系246

(二)华北区248

(三)其他地区250

四、石炭系的底界问题254

五、国外的石炭系256

(一)欧洲地区256

(二)西伯利亚及其相邻地区258

(三)北美地区258

(四)冈瓦纳大陆260

六、石炭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262

七、石炭纪的矿产263

第十二章 二叠纪 附晚期古生代地史小结264

一、概述264

二、二叠纪的生物界264

三、中国的二叠系273

(一)华南区273

(二)华北区276

(三)其他地区277

四、二叠系的底界问题279

(一)西欧地区281

五、国外的二叠系281

(二)东欧及其邻区283

(三)西伯利亚及其邻区283

(四)北美地区284

(五)冈瓦纳大陆285

六、二叠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286

七、二叠纪的矿产287

(一)晚期古生代生物界的变革289

八、晚期古生代地史小结289

(二)晚期古生代的地壳运动与古地理面貌290

(三)晚期古生代的气候特点291

第十三章 三叠纪292

一、概述292

二、三叠纪的生物界292

三、中国的三叠系303

(一)南方的海相三叠系303

(二)青藏-滇西区的海相三叠系307

(三)昆仑-秦岭区的海相三叠系308

(四)北方的陆相三叠系309

四、三叠系的底界问题311

五、国外的三叠系312

(一)欧洲内陆区312

(二)特提斯海区313

(三)北美地区315

(四)太平洋西岸315

(五)冈瓦纳大陆316

六、三叠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317

七、三叠纪的矿产318

二、侏罗纪的生物界319

第十四章 侏罗纪319

一、概述319

三、中国的侏罗系326

(一)中国的陆相侏罗系326

(二)中国的海相侏罗系334

四、侏罗系的底界问题336

(一)海相侏罗系的底界336

(二)陆相侏罗系的底界337

(一)欧洲地区338

五、国外的侏罗系338

(三)太平洋西岸340

(二)北美地区340

(四)冈瓦纳大陆342

六、侏罗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342

七、侏罗纪的矿产345

第十五章 白垩纪 附中生代地史小结346

一、概述346

二、白垩纪的生物界346

(一)中国的陆相白垩系353

三、中国的白垩系353

(二)中国的海相及海陆交替相白垩系359

四、白垩系的底界问题362

(一)海相白垩系的底界362

(二)陆相白垩系的底界363

五、国外的白垩系364

(一)欧洲364

(二)北美365

(三)亚洲的特提斯海区及西太平洋岸区366

(四)冈瓦纳大陆367

六、白垩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368

七、白垩纪的矿产370

八、中生代地史小结371

(一)中生代生物界的变革371

(二)白垩纪末期的地质事件373

(三)中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壳运动374

二、第三纪的生物界376

一、概述376

第十六章 第三纪376

三、中国的第三系385

(一)中国的陆相第三系385

(二)中国的海相第三系397

四、第三系的界线划分问题403

(一)海相第三系的底界问题403

(二)陆相第三系的底界问题403

五、国外的第三系404

(一)欧洲大陆区404

(三)下第三系与上第三系的分界问题404

(二)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区406

(三)北美区409

(四)南半球区409

(五)环太平洋区411

六、第三纪的古地理和古气候413

七、第三纪的地壳运动415

八、第三纪的矿产417

一、概述419

第十七章 第四纪 附新生代地史小结419

二、确定第四纪地质年代的方法421

三、第四纪的生物界424

四、人类及其文化遗物429

五、第四纪的地貌地层学432

六、第四纪的气候地层学433

七、第四纪的海平面升降436

八、中国的第四系439

九、国外的第四系445

十、第四纪的古气候与古地理448

十一、第四纪的地壳运动450

十二、第四纪的矿产451

十三、新生代地史小结452

(一)新生代生物界的变革452

(二)新生代的气候演变453

(三)新生代的地壳运动与古地理变迁454

(二)原始地壳的组分456

(一)地球的年龄456

一、岩石圈演化的一些问题456

第十八章 地球历史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456

(三)原始地壳的火山与陨击作用457

(四)原始地壳的增生及其物质来源459

二、岩石圈的演化趋向460

三、地史时期的沉积演化问题460

四、地史时期矿产形成的规律462

五、生物演化的规律465

附录:本书各剖面图与柱状创面图采用的图例469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470

1991《历史地质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夏树芳主编 1991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1961 PDF版)
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
1961 人民铁道出版社
地质学小史(1931 PDF版)
地质学小史
1931
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 PDF版)
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
地质学(1976 PDF版)
地质学
1976
地质学史论丛(1995 PDF版)
地质学史论丛
1995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地质学小史(1911 PDF版)
地质学小史
1911 商务印书馆
地质及地史(1961 PDF版)
地质及地史
1961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地质科学史纲(1984 PDF版)
地质科学史纲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勘察九州河山  中国古代地学(1995 PDF版)
勘察九州河山 中国古代地学
1995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国地质学简史(1994 PDF版)
中国地质学简史
1994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1986 PDF版)
普通地质学
1986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地质学发展史(1983 PDF版)
地质学发展史
1983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理学  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1997 PDF版)
地理学 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1997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华地质学史(1985 PDF版)
中华地质学史
1985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大地之性质与历史(1935 PDF版)
大地之性质与历史
1935 商务印书馆